他雙眼微微的有些失神,自己師傅找了多久的宣德爐,連半座都沒有找到過,憑什麼孟子濤這個毛頭小夥子,這麼容易就能找到一座?難不成這小子是福星的私生子啊!
“肯定不可能會是真正的宣德爐,哪裡一定有什麼問題!”
想到這,盧正源走上前,腆著臉請求鑑賞。雖然雙方不對付,不過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孟子濤也不可能說不讓他看。
盧正源看了不久,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照理說,這宣德爐經過幾百年的流傳、把玩,總會有些磨損吧,為什麼無論是視覺和觸覺均能感得到爐表面細嫩與滑膩?”
盧正源提出的這一點,也正是元林和林友信疑惑的地方,不過既然有這麼多位專家在,想必能有解釋吧。
蔣衛文深深地看了盧正源一眼,對著孟子濤微微一笑:“小孟,你是物主,這一點還是由你來解釋吧。”
孟子濤笑著點了點頭,隨即說道:“想來盧老師沒有讀過多少宣德爐的著作,對宣德爐的皮色並不瞭解,明末宣爐學者冒襄說:‘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膚柔膩可掐。’在這組對宣爐的讚美詞中,冒襄把宣德爐的皮色比喻成女子的肌膚。”
“至於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還是嶄新如初,這和宣德爐使用的人工皮色工藝大有關係。有了這一層工藝的保護,這才使得真正的宣德爐經過幾百年歲月的洗禮,還能有如此表現。但這並不是說,有了人工皮色的保護,歲月的侵襲沒有留下一點痕跡了。”
“如果你能夠看仔細一點,用100倍的放大鏡觀察,你會發現此爐也是傷痕累累的,在爐表體上有象月球被撞擊後的圓形凹坑,也有月球上沒有的蛋形坑,還有受銳角體打擊後在爐體上留下的的v字痕、碰撞痕等。這些痕跡以及爐體上的瑕疵,只不過因為有人工皮色的保護,用肉眼是不容易看見的。”
“而且,這層人工皮色很不簡單,如果繼續放大後再看,痕跡上皮色並沒有起裂,更不要說有脫皮的現象了。這說明爐體人工皮色有一定的韌性,非常薄,皮色厚度可能只有幾微米厚,可見這種工藝之厲害,說它是巧奪天工也不為過。”
說到這,孟子濤似笑非笑地對著盧正源說道:“盧老師,我這有放大鏡,要不要借給你看看。”
盧正源既然尷尬,同時也有些羞惱,但他卻又不敢爆發出來,只得說自己有放大鏡,拿出來裝模作樣的觀察,那模樣,就好像把頭埋在土裡的鴕鳥一般。
眾人暗自紛紛搖頭,事實上,在場的大部分人對盧正源師門與孟子濤師門的恩怨多少有些瞭解,就算盧正源提出質疑也都覺得很正常,但你滬正源就算想提出質疑能不能專業一點,至少等仔細觀察後再說吧,現在就這樣,只不過是給人一種無知的印象。
因為此事,盧正源給大家的印象下降了好幾分,不過礙於情面,大家並沒有多說什麼,接下來就對這座宣德爐進行探討。
到底都是經驗豐富的專家,特別是蘇老,在銅器這一領域浸淫已久,曾經發表過多篇宣德爐方面的研究文章,在座的專家之中,他應該是最有發言權了,他講述的一些宣德爐的工藝特點,也是孟子濤以前沒有聽說過的。
就聽蘇老說道:“宣德爐最妙處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明朝萬曆年間,鑑賞家、收藏家、畫家項元汴曾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據史料記載,宣德爐有40多種色澤,如茄皮色、藏經色、棠梨色、仿宋燒斑色等……君不見,趙汝珍也在《古玩指南》裡說:‘宣爐惟色不可偽制’……”
“除色澤優美外,宣德爐還具有器型周正、線條簡潔、端正靜雅、氣度沉穩等特點,將銅爐藝術推向歷史巔峰。宣德銅爐的造型古樸莊重、做工精緻,也是繼商周青銅器之後,我國鑄造工藝中的一個高峰,其式樣多取自宋代的《宣和博古圖》和汝官哥鈞定等名窯瓷器。”
“簡潔的造型、高度抽象的線條、精準的幾何關係,這些在宋瓷裡被運用得爐火純青的美學元素,在宣德爐上也能尋見端倪……”
蘇老侃侃而談,對宣德爐裡裡外外都進行了一番闡述,再加上其他人補充,令孟子濤對宣德爐的認知水漲船高,他心裡不由感慨,別看自己記憶出群,許多知識都能倒背如流,但論到經驗,和這些老前輩們相比,可真得差遠了。
在大家商討的過程中,盧正源把銅爐放了回去,內心之中全都是是對孟子濤的嫉妒和恨意。
一座品相完美的宣德三年制成的宣德爐價值多少?
當盧正源想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他都覺得自己的心臟好像被尖刀給狠狠地紮了一下,疼的抽搐起來,肚子裡響起了一聲聲不甘的怒吼聲,為什麼這座宣德爐不是他的?哪怕不是他的,但也別是孟子濤這個毛頭小子的啊!
盧正源越想越氣,狠不得衝上去,把銅爐狠狠地摔到地上,砸個稀巴爛。當然,他還有理智,肯定不可能會付諸實施,但一直在這裡坐著,難保自己突然爆發,於是他還是起身告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