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著臺下的師生們一禮,李承乾氣成丹田道:“感謝各位教習、各位同學願意幫助我們三兄弟!接下來,我想給大夥分分工,希望各位教習各位同窗能夠通力合作,將這次的貧民幫扶活動有序進行!
首先是募捐,這分工作由李泰和勳貴班級負責;其次是統計,由李恪和寒門班級負責;最後,物資分發和監督管理,還請辛苦一下平民班級的教習和同窗們幫助我。
本次扶貧活動,將設定扶貧領導小組,由我、李恪、李泰以及各位教習構成,發現問題請各位教習及時提出,以便討論。
同時,三個板塊的工作設定三位組長負責人,由馬賓王教習、崔珏教習和李義府教習擔任負責人。接下來,還請所有教習和各班班長到教學樓三樓大會議室開會,具體分配工作!”
每週的集會終於結束,二十個教習,二十三個娃娃在長安學院的大會議室進行了具體任務分配。
比如,勳貴班級哪個班負責東市募捐,哪個班負責西市募捐;又比如寒門班級哪個班級負責統計哪幾個洲的戶冊;以及,寒門班級,那些人負責雍州的哪些村落。
大會之後還有小會,小會之後還有班會。
整整一天時間,長安學院的娃娃們都在會議中度過。卻沒人覺得枯燥,一位位教習、學子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拾遺補漏,想著將扶貧事宜做到最好。
千多人的力量有多大?
翌日,長安城裡到處貼滿了募捐的告示。告示一目瞭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因為長安城有人凍死,長安學院的娃娃們想群策群力為貧苦百姓募捐,希望各位能樂善好施。
同時,將募捐分為官員勳貴、世家、商賈和普通百姓!
取募捐金額前百名,寫成四張善人榜,在長安城裡的公告欄和各個州府門口張貼三個月!
能花點錢將自己的名字傳達天下,落下一個善人名號,這可是好事!
平民百姓們紛紛慷慨解囊,一錢、五錢、十錢......數額不等的捐款在長安各個坊進行著。
對於世家而言,多少要寫臉面不是?
嗯,杜家捐了一百貫,作為五姓七望,居然只捐了五十貫?
霍霍,那家人真不要臉!盤剝大夥兒的時候狠得一筆,給窮人捐款的時候扣得一筆!
這樣的話,世家能聽?
五十貫、一百貫、兩百貫、三百貫,這個數字成了世家捐款的規格。
官員勳貴的榜單自然是朝堂諸公和皇帝募捐的那份榜單。也是唯一一份,在一天前形成的榜單!
至於商人,嗅覺靈敏的他們那裡看不懂其中的道道?
如果花五十貫,能買一張全國張貼三個月的廣告位......!
眼瞎的才會不捐款!
當然,商人榜單也是唯一一份上面有著沒捐款卻名字處於第一第二位的榜單!那兩個名字,一個叫唐河上,另一個叫長孫牟!
這兩個名字之後有簡短的事蹟說明:唐河上以一錢三十個的價格為本次扶貧活動提供燃燒用碳;長孫牟以三十錢一個的價格為本次扶貧活動提供爐子。
當這份佈告貼滿長安,並以飛鴿的形式發往全國的時候,長安,乃至雍州的民眾心中都有一個巨大的疑惑。
唐河上提供的碳到底是什麼?值得一錢三十個?還有,什麼碳是用個計算,不都是按斤計算麼?他憑什麼在商賈榜第一?
長孫家第二倒是無可厚非,一個只要三十錢的鐵爐,那可是鐵!
在這兩個巨大疑惑的困擾下,在好奇心的趨勢下。
唐老四的碳,長孫家的鐵爐還沒和人見面,便在一天之內傳遍了長安城。
不論是民眾,還是官員,或者說勳貴世家,對那未見面的鐵爐和碳都津津樂道。
唯獨王家二爺,知道這件事情之後,總有一種不妙的感覺,卻說不出不對勁在哪裡。
兩日時間一晃而過。
李恪和寒門學生們終於完成了統計工作。不統計不知道,一統計嚇一跳!統計出來的資料很大,按照民部的戶冊,以秦嶺為界,北邊需要幫扶的有二十餘萬戶!尤其是四戰之地的關中,缺少勞動力的家庭佔了總資料的百分之四十!
這些貧民,都是因為戰爭造成的。有的是為大唐征戰而死,有的是為別人和大唐征伐破家。到了現在,都是大唐的百姓,不可能管一個不管第二個。
李恪將資料放在了李承乾和李泰面前,兄弟三人加上長樂,再加上二十個教習經過預算,要所有貧民度過這個冬天,需要一萬二千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