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做自我介紹。
老人是肯亞西部的納庫魯人,做動物皮毛生意,從內陸收購皮毛,運到內羅畢,再坐火車來到蒙巴薩,將皮毛賣給英國的貿易公司。
大家英語水平都挺差,倒也方便了聊天。
陳文將一隻大椰子送給老人,與之攀談。
他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旅途安全,於是問道:“聽蒙巴薩當地人說,這趟火車的乘客經常被搶劫,你經常坐火車,而且做的是帶貨的生意,你能解釋一下嗎?”
老人喝著椰汁,詳細介紹了情況。
1992年的肯亞,局勢不穩定。簡單概括,就是這個國家現在有點三國鼎立的味道。
最大的力量當然是肯亞ZF,他們力量上是國家全境的管理者,但實際上僅控制了首都內羅畢以及中部和西部地區。
東南角的海港蒙巴薩,名義上仍然是肯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從1926年以來就不完全被內羅畢控制。蒙巴薩的實際控制權在英國人手裡。
蒙巴薩是東部非洲最大的港口,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南部蘇丹、剛果等國的貨物走陸路,運到蒙巴薩,再上船出口,運往東亞、東南亞、西亞和歐洲。
幾百年前,明朝航海家鄭和曾經率領船隊抵達蒙巴薩,留下了數量眾多的明朝文物和錢幣。1890年,英國人佔領了蒙巴薩,將這裡建設為東非最重要的貿易港,建立了從蒙巴薩到印度的海上交通線。
近百年來,英國始終保持對蒙巴薩的控制,將這個港城全盤英化,從語言到生活習慣。甚至還主導了人口的交流,許多其他英聯邦國家的人,紛紛來到蒙巴薩做生意或長期定居。
所以陳文在蒙巴薩見到了數量很多的印
度人,這些椰子就是從印度人手裡買的。
英國在蒙巴薩駐紮了一支超過一千人的軍隊,與歷經百年殖民完全英化的蒙巴薩人一道,再加上移民至此的印度人等幾個英聯邦小國的人,以及從南邊的坦尚尼亞遷移過來的一小部分人,建立起了蒙巴薩經濟區。
蒙巴薩在主權上屬於肯亞,但在經濟方面被英國牢牢控制。
從蒙巴薩到內羅畢的鐵路,是1896年英國人修建的。這條鐵路線的規制與英國人當年在印度修的鐵路是同一個模板,窄軌制。陳文正在乘坐的列車,軌道間距窄,車廂體量小,就是這個原因。
從內羅畢到中部的涅裡,以及到西部的納庫魯,也就是老人的家鄉,還有兩段路程很短的鐵路線,前者是英國人在20年代修的,後者是華夏人在過去十年裡修的,這兩段鐵路是寬軌制。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寬窄不一的軌制,老人說不明白。陳文也不明白,他倒是不著急,見到老爸老媽以後,這種純鐵路技術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輕易獲得解答。
除了以內羅畢為核心的肯亞內陸以及被英國控控制的蒙巴薩經濟區,肯亞境內還有第三股勢力,這就是土匪。
肯亞周圍接壤的國家一共5個,北部到東部接壤的3個國家,也就是蘇丹、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自70年代以來一直在斷斷續續打內戰。
有的時候,這三個國家的內戰會升級,武裝力量經常越境。不僅難民湧入相對富裕和安詳的肯亞,一些有組織的所謂民兵武裝,實際上是某些派系,也會成建制地進入肯亞的北部和東部地區。
肯亞的北部雨林馬薩位元國家保護區,那裡有高原和平原,有豐富的水網,有雨林,有叢林,有適合種植的糧倉,這些地塊為那些流亡的各國武裝提供了相當好的避難和生存環境。
二十多年下來,肯亞東北部地區被蘇丹、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的民兵土匪給全面滲透了。
從月以來,索馬利亞內戰升級為他們與聯合國部隊的衝突,美軍大量登陸,導致幾十萬索馬利亞南美衝向肯亞邊境線。
肯亞和聯合國維和部隊設立了防線和隔離區,但一千多公里的邊境線太長了,不可能真的做到嚴密封鎖,超過10萬索馬利亞人,成功越境,進入到了肯亞東北部。
這些難民,如今安家在了肯亞境內,等待他們的並不是樂業,而是過去二十年在肯亞生根的三個國家的流亡土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