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才四個多月大就已經透露出了熊孩子的潛質,特別能搗亂。李然很早以前給買的一個大一點的毛絨玩具熊已經壯烈了一次了,被平平騎在上面撒了一泡尿,所幸毛絨玩具吸水,倒是沒把地毯弄溼,不過那隻熊就慘了,洗了之後現在還在外面涼。大冬天的也不容易幹,都掛了塊十天了。
當然毛熊的犧牲不是沒有白費的,它成功的引起了李然的警惕,之後給兩個孩子放地毯上玩的時候都提前墊塊尿布。大冬天的地毯尿溼了可沒法兒洗,那味兒就得在這屋裡留一個冬天。小孩子尿尿味道一般不重,但終究一直在地毯上玩兒,能幹淨點總是好的。
李然抱著有點瞌睡的然然,一邊還看著旁邊的平平。快到中午的時候兩個小傢伙是要睡一覺的,一般是一個多小時。兩個孩子現在晚上睡眠時間會長一點,到白頭就可以只在中午睡一會兒。中午睡醒之後起來吃個奶就又能玩一下午,到晚上八九點鐘才休息。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在改變,小孩子更是如此。習慣午睡後,每天這個點自己就會想休息了。
正好陳虎從後院做完日常把妹任務過來,李然招手叫來陳虎,讓他看著平平,自己抱著安安回臥室休息。
哄孩子睡覺不能搖,這是李然從醫生那裡問道的。最初,李然受電視劇影響以為哄孩子睡覺的正確方式就是把孩子抱著一邊搖一邊拍,但第二次給孩子打疫苗的時候,一個女醫生告訴李然嬰兒在睡覺時,外界的震動幅度過大,或者搖晃,會對嬰兒的發育造成影響。導致嬰兒會出現驚恐、緊張的心理,甚至有被搖暈的可能性。末了還指著李然鼻子罵了句男人都不是好東西。
李然當時被那醫生給嚇得一愣一愣的,回來之後就再沒敢哄孩子睡覺的時候抱著搖晃。平時哄睡覺要麼抱在懷裡不動,要麼就放在床上他在旁邊陪著讓他自己睡,還別說這樣孩子反倒入睡的快些,大人呢也輕鬆。後來李然才知道,家裡有老人的都知道,算是口口相傳的經驗,可問題是他不知道啊!從來也沒人告訴過他,他能怎麼辦?無故捱罵之後李然還得給人家醫生道謝,他也很絕望啊!
把安安放到床上,枕在香草媽媽給兩個孩子縫的穀子枕頭上,蓋上薄被子,李然就輕輕的出去了。
客廳裡,平平正和陳虎玩的開心。這小傢伙是個自來熟,誰抱他都願意,跟他玩他也會特開心,很容易就能讓他給你露個大大的笑臉。但偏偏這樣的孩子還就偏偏讓人覺得很可愛,忍不住的就想去逗逗他。就連陳虎這麼一個糙爺們平平都是不嫌棄,兩個人還能玩的特開心。其實說是一大一小倆人玩,實際上就是陳虎拿著玩具擋在自己面前,然後一下拿開,他那傻兒子就會很開心的笑出聲。
說實話李然感覺這樣下去,自己兒子的智商都會下降,果斷以後禁止這種逗孩子的方式。
相比平平誰都跟,安安大就不一樣,她只纏李然一個。小丫頭是會認人的,晚上睡覺都要他抱著哄睡著才行。平時要是李然抱著的時候,其他人是一概抱不走的,連香草都不願意跟著,非得是自己老爹。
不得不說果然還是閨女好啊!閨女就是爹的貼心小棉襖,知道和自己老爹親,哪像自己那傻兒子,誰抱他都一個樣。以後大一點了還要看緊一點,否則人販子拐他連棒棒糖都不用。
過去把平平從地毯上抱起來,讓他在自己懷裡躺著。小傢伙精力旺盛,你不哄他睡覺,他是不會好好睡的。想讓他困的時候自己睡那得到三四點,然後到了晚上他有會鬧著不好好睡。所以李然每天在安安睡著後要花不少時間哄平平睡覺,就是怕晚上他鬧騰。
抱著在懷裡一直等他睡著了李然才給放到床上,同樣的枕頭,同款不同色的小被子給蓋好。看著兩個孩子睡得甜美,總感覺就算天塌下來自己也能撐起來,心裡全都是幸福。
孩子都是父母心中最美的天使,平平、安安就是這個世界賜給李然的禮物,這兩個孩子真的為這個小家貢獻了太多的歡笑。
幾個月前他剛剛醒過來,看到兩個小拖油瓶那是真的頭疼。畢竟一個大男人,前世還沒養過孩子,可以說完全沒有育兒經驗,只能硬著頭皮去照顧剛滿月的兩個孩子。
不過事實證明,人都是逼出來的。一個人,如果不逼自己一把,就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穿越之前李然就從未想過自己竟然還能一個人帶娃,還一次帶兩個。
現在看著兩個孩子健康成長他真的很欣慰,但時常也會想到孩子以後的問題。單親家庭的孩子到底要比其他孩子少一份母愛,小的時候不懂還好,長大了之後要媽媽他怎麼說。難道要給找個後媽?那李然給兩個孩子取得名字又有什麼意義。
而且不光是孩子的情感上的問題,以後教育也是個讓人頗為糾結的事情。華夏的應試教育李然是不怎麼感冒的,早早的扼殺了小孩子的天性。前世上大學的時候他曾經去小學做過義工,親眼看到燕京的某所重點小小的孩子是個什麼樣的狀態。一群孩子都差不多七八歲正是愛玩的年紀,但下了課討論的不是怎麼玩,而是誰又考了多少名被老師獎勵,誰又考了最後一名被老師批評什麼的,細思極恐啊。這樣狀態下的孩子能快樂嗎?
在華夏教育本質就是小學生們向重點中學衝刺,中學生向大學衝刺,他們都像火線上計程車兵,時刻準備著刺刀見紅。他們在繁重的課程和作業的重壓下喘息,在各種各樣的考試前打拼。他們每天的睡眠基本不足,甚至週末還有奧數、英語、藝術、美術等各種補習。只有熬到高考過後,金榜題名,才能脫離苦海,苦盡甘來。
對李然來說,他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讓孩子成為什麼什麼樣的人,就想孩子能無憂無慮、開開心心的活著。但就這麼簡單的時候方式這樣一個大環境下真的不容易,有時候李然就想著要不就乾脆把孩子送到美國讀書會不會好點,可又不想讓孩子成為那種香蕉人。
兩個國家的思想觀念總歸是不同的,李然認同美國的教育理念,但不代表他就喜歡美國那套思想觀念。偶爾他也會想到兩個孩子日後的家教。他想給孩子一切他能給的最好的,極盡寵愛,但又怕孩子不學好,成了紈絝子弟。總之就是各種糾結、各種煩惱。
孩子其實還小,考慮這些為時尚早。但為人父母者,總想讓自己的孩子活的比自己好,免不了患得患失。有孩子以前李然自覺是個果斷的人,但有孩子之後一旦涉及孩子,他就開始猶猶豫豫。或許這就是做父母的難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