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
羅馬共和國?這是怎麼鬼?
還有關係正常化。
還有大明……
恰在這時,新聞似乎刺激到了卡車司機,他立即開始滔滔不絕地噴吐著口水。
“小兄弟,你知道嗎?就是這個混賬玩意!就是他李鴻章!就是他毀掉了一切,二十年前這傢伙趁著戰爭的時候,以結束戰爭來蠱惑人心,直接導致內閣垮臺,陛下令他組閣,然後,他倒好說什麼都要和法蘭克帝國停戰,說是要維持帝國統一,可是結果呢?戰爭是結束了,可是國家卻四分五裂了,他不但縱容了羅馬共和國的獨立了,甚至就連同澳洲也獨立了!”
“二十年前……那是……”
“沒錯,二十年前,嘉德十五年,就是那時候,我剛剛服役,我們在歐羅巴和法蘭克帝國已經打了十四年的仗,他李鴻章倒好,一紙令下,停戰了,我們撤出了亞平寧半島,威尼斯,熱那亞,波蘭、立陶宛,都獨立了。那都是我們大明的封國啊。幾百萬將士的血白流了不說,甚至就連帝國也瓦解了,什麼僅僅滋養了一大堆軍事駐地的和一種日不落帝國的自滿情緒,難道這是坐視羅馬共和國他們獨立的原因嗎?”
卡車司機後面說什麼,朱國強已經完全聽不進去了。二十二年前到底是那一年,朱國強並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看似的龐大的大明帝國,還是不可挽回的走到了戰國時代……
司機喋喋不休的聲音伴隨著收音機播放著的新聞,在朱國強的耳際飄來蕩去,忽遠忽近的,所有的一切都讓人感覺糟透了!而更糟的是,司機話語中隱藏的資訊量更是讓他的心情變得越來越沉重。
這個世界是他所熟悉的世界,但同樣完全不是他所熟悉的那個世界,之所以熟悉是因為這個世界是他一手締造的,之所以不熟悉,是因為乾聖之後的世界對於他來說是陌生的。
在這一時空裡,大明的移民分散在世界各地,其實這一切早在乾聖年間就已經打下了底子。
早在乾聖年間,就有了“北美大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羅荒野是我們的林區,哈薩克大草原是我們的牧場,澳大利亞是我們的金礦,南洋群島是我們的糧倉,德干高原是我們的棉花種植園。”
大明朝治下的盛世就如此,一個龐大的世界帝國,上百個諸侯國。在乾聖之後的上百年裡,正像朱國強計劃的那樣華夏文明又一次變得五彩繽紛,發展路線不僅僅只有一條,有的諸侯推崇王權致上,有的重兵,有的重商,有的重德,有的選擇了理學,有的選擇了實學,有的選擇了法家,有的選擇了儒家,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無論他們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無法迴避科學。
無論是大明朝還是諸侯國們對於科學技術都有著超乎想象的熱情,畢竟,那是大明朝賴以稱雄於世的根本。以蒸汽機為核心的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在大明朝,在諸侯國開展著。
從蒸汽機到內燃機,從發電機到電動機……華夏文明圈內的內部競爭,正像朱國強意料的那樣,產生了一種質變,不僅繁榮了華夏文明本身,而且良性的內部競爭,也刺激了新技術的發明。
可盛世的危機是存在的,諸夏們在立國之初,就不斷的討伐蠻夷以撫夷歸夏,而他們所面對的對手卻是以冷兵器為主要攻擊手段,火器是極其原因的,而他們憑藉著精良的火器,輕易的摧毀的蠻夷的抵抗。
對非我族類的討伐用了多少年?
不過區區幾十年,然後他們用了一百年的時間去同化所謂的“蠻夷”,再然後呢?
列國紛爭就無可避免的發生了。
或許沒有像春秋戰國那樣,爆發爭霸之戰,畢竟,大明朝作為一個龐然大物,仍然穩穩的掌握著世界。諸侯們仍然享受著“大明治世”的繁華,在大明的庇護下,向非我族類進行不斷的討伐。
可是盛世之下的危機卻悄無聲息的到來,因為諸侯國的領土擴張所引起發的衝突不可避免的發生了,人口、領土等問題愈演愈烈,即便是作為宗主國的大明朝,也無法阻擋這一切,因為朱國強很早之間就制定了宗藩原則,大明不會插手諸侯國內政以及諸侯國之間的領土紛爭。
當然,在那個時代,諸侯國之間是不同有領土紛爭的,他們的國不過只有區區百里而已,可是在征服蠻夷的過程中,諸侯不斷的擴大,領土不斷擴張,這最終導致了諸侯國之間的衝突——因為土地,因為歷史。
不過只是區區幾代人的時間,血緣上親近,就被現實利益擊敗,諸侯國之間的政治衝突變成了邊境衝突,最終還是演變成為戰爭。
面對從南洋到天竺,從南歐到北美諸侯國之間的衝突,大明朝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不斷的扮演著調停者的角色,這個角色無疑是吃力不討好的,親親之誼在國家利益面前,顯得有些太過單薄了。
這一切牽制了大明朝的太多精力,以至於直接導致了法蘭克帝國的崛起。而法蘭克帝國的崛起,華夏諸侯們的紛爭,同樣改變的世界。
戰爭、紛亂,讓這個世界陷入某種危機的邊緣。
“……都是該死的李鴻章,如果不是他,那些諸侯國也不會紛紛獨立,羅馬共和國,天知道我們可是明人,可是現在倒好,我們居然成了羅馬人……”
什麼?
羅馬?
這裡是羅馬?
朱國強有些詫異的看著車窗外的沙漠,這裡不是巴比倫嗎?是大明的……宣慰司。怎麼就成了羅馬了呢?
朕的大明怎麼了?
“這一切都是李鴻章的錯!……”
突然,司機激動的說道。
“如果戰爭爆發,天朝的軍隊打過來,我第一個投降,投降母國,不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