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青年能夠掀起什麼樣的波浪?
這誰都不知道,但是那天晚上與蒲松齡徹夜交談後,梁志就埋頭於《山海經》等書籍之中,同時又不斷翻看著這幾年的地理、博物書籍,以對應異域異獸,對應異域邦國。
他甚至用“山海經”來重新詮釋了這個世界。
乾聖十九年歲末,當他以近年地理大發現考據《山海經》一書的文章於報紙上刊載時,幾乎等同於“古人地理大發現”的“考據”頓時在學術界引起了轟動。
“蠻夷茹毛飲血之時,先秦古人的足跡即已經踏遍世界!”
這一論調的出現給很多人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多年來,對於大明來說,或許大明可以用“鄭和下西洋”來顯擺“天朝威儀”,但是卻不能否認是西洋人開創了大航海時代。
儘管這一事實大明不屑於去否認,但是卻有很多人隱約覺得有些不甘心。
為什麼呢?
天朝的顏面啊!
甚至於面對西洋人給世界命名,大明同樣表現的極為不甘,比如亞歐美非各大洲的命名。就讓大明的學者們很不爽。尤其是“亞洲”的說法,在那些學者們看來“亞洲”終歸是西洋人給東方的稱謂。堂堂天朝,世界中央、地大物博,稱之為“亞”總歸有些不妥吧。
為此,大明的學者們特意糾正了一下在地理上稱中國為“神洲”,可神洲總不能包括“天竺”等地吧,於是乎“神洲”就是中國,就是大明,其它的地方……呃,還是亞洲。
這樣的矛盾甚至在皇家科學院引起過稱呼,一方面地理大發現的時代,世界是由西洋人命名的,甚至就連大明也需要向歐洲學者學習現代地理知識。而另一方面很多人不能接受歐洲人給各個大陸的命名。人們更傾向於像以中國的典籍為各個大陸命名。
不過,或許是因為開放的胸襟,也可能是因為頗為自信,這方面的呼聲有,但並不高漲,不是不屑於爭搶,而是因為……在地理大發現上,大明確實有點兒底氣不足啊。
可是現在,梁志這篇考據一出,卻立即引得不知多少為之歡呼——地理大發現?
歐洲人的?
扯淡不是!
先秦古人就已經地理大發現了!
那改名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甚至,梁志的那篇考據,更是直接證明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觀點——華夏文明的優越性是其它任何文明無法比擬的。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天朝的學者們會杜撰、會去捏造所謂的歷史,以證明自身的優越性,他們同樣關注的是論據的可靠性。甚至為什麼大明的一些學者反感歐洲對世界的命名,但是卻不採用鄒衍的“大九洲之說”,對世界重新命運呢?那怕“洲”是水中之陸的意思,那怕是鄒衍認為大地以水為主。每大洲各有九州,中國是一個神洲中的一州,叫“赤縣神州”。雖然這種以海洋為主的地理觀點非常符合地球的實際情況。但是鄒衍畢竟是戰國時的陰陽家,他的許多觀點都是臆測大於現實。要將九州的相關描述與現實中的地理環境劃上等號,可不是費些功夫那麼簡單。
過去,有人提出過以“大九洲”為世界命名,但是卻沒有論據。可是當梁志用海外異獸對應山海經中的異獸,甚至對應地理大發現時,卻讓所有人的眼前一亮。
“原來可以這樣幹啊!”
對於傾向於考證的大明學者來說,他們終於找了一個合適的理由,去給世界重新命名。透過地理考證以“自圓其說”。
那怕是他們明知道歐洲的對世界的命名,不過是以希臘神話或聖經為參照的。大明用華夏的神話為範本為世界地理命名自然也是理所當然的。只不過大明的學者們相信——以理服人!
你看,我都考證出現實證據了,你們必須接受我的觀點!
從之前的底氣不足,到現在突然有了底氣,一切自然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甚至直接反應到了乾聖皇爺的桌案前。
“你是說,有學者申請經費前往海外考察?”
面對方以智的稟報,朱國強整個人都愣住了。
這還是第一次,有學者主動要到海外去考察。
“他們去考察什麼?”
“他們想去海外實地,驗證鄒衍的“大九洲之說”以及山海經異域之說。”
方以智如實稟報道,現在已經從陳長康那裡接過內大臣之職的他,在提及那些學者的申請時,難免有些哭笑不得。
“陛下,這些人實在是荒唐的很,原本陛下資助出海探險,是為了開闢新航道、鼓勵通商,而他們倒好居然拿著神話傳說去考據,實在是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