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英格蘭共和國的三萬新模範軍的進攻,在機槍的面前,損失過半。
戰敗!
已經沒有任何疑問了,對於英格蘭共和國而言,這不僅僅是場失敗,同樣也是一場災難。
他們所失去的並不僅僅只是做近兩萬身經百戰的精銳。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微信遭到了重創,而這恰恰正是其立足的根本。
原本克倫威爾的統治就是搖搖欲墜的,甚至完全依賴軍事強權維持的高壓統治,隨著這場戰役的失敗,他的軍事強權被打破了。英格蘭共和國所來維繫的權威基礎瞬間蕩然無存。
曾幾何時,克倫威爾依靠這支軍隊統治著英格蘭,在那個時候,幾乎所有人看來,他的統治是不可摧毀的。畢竟他有一支身經百戰的軍隊。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的是,中國人的介入會改變一切,更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在短短二十天裡,中國的艦隊不僅火燒了倫敦,而且還幾乎全殲了共和國政府的根本——新模範軍。
在擊敗了並且重創了新模範軍後,這支由中國人一手建立的英格蘭軍團乘勝前進,向倫敦發起了攻擊,在接下來的幾天中,面對氣勢洶洶的英格蘭軍團,一個個城市升起了白旗或者趕走了共和國的統治者,重新歸附了王家。至於“護國公”克倫威爾在遭受失敗之後。只能倉皇出逃。
一夜之間,英格蘭共和國土崩瓦解。
倫敦的勝利在整個歐洲引起了前所未有的震動,直到這時歐洲各國才真正意識到天朝的強大。
他們才充分意識到,這個來自遙遠東方的國度。只要願意可以輕易摧毀任何一個國家。
而更令人震驚的是,英格蘭居然選擇了臣服於中國,從而換取來自中國的支援。
在倫敦戰役的勝利以及英格蘭臣服天朝的訊息,在歐洲引起前所未有的轟動時,遠在萬里之外的大明,顯然並不知道,又多了一個屬國,別說是普通人,就是朱國強自己,也不知道這個訊息。
畢竟,在這個時代還沒有電報機。
不過,對於朱國強來說,在出訪船隊離開之後,他就沒有再去過問出訪事宜,畢竟,外交只是小事,尤其是對於大明這樣的天朝來說。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乾聖十四年初秋,在瑟瑟秋風中,朱國強又一次來到了北平。
曾經,這裡還是大明的“京師”,甚至在乾聖三年遷都後,這裡也曾一度稱為“北京”,但是在乾聖十年,終於“撥亂反正”恢復了它的舊名——北平。這同樣也意味著某種程度上乾聖朝與過去的決裂。
準確的來說是透過這種方式和明成祖之後的大明進行了決裂。畢竟,曾幾何時,這座城市是明成祖選擇的首都。而新朝所要繼承的卻是朱元璋,是高皇帝的明朝。而不是朱棣的明朝。
再一次來到北平,朱國強能夠清楚的感受到沒有了帝都的加成,這座城市的繁華已經遠不如往昔,甚至還不如作為交通要地的天津——作為關內外連線的樞紐和北方最重要的港口之一,現在的天津衛遠比京城更為繁華。
作為城市,這座曾經的帝都正在走向某種程度上的沒落。當然這種沒落只是相對的。畢竟他仍然是北直隸最大的城市。
而且在這座城市之中還有一個特殊的存在就是皇城。這同樣也是朱國強來到這裡的原因。
終於,一行人來到了皇城。
當年流寇撤離京師時,並沒有像歷史上一樣,放火焚燒皇城,所以這座“故宮”看起來與另一座滿清修建的故宮還是有所區別的。
其實對於這座皇城朱國強一直有意將他變為“故宮博物院”,將他開放給世人參觀,可是卻一直被人以“有違皇家威儀”加以反對。
或許是時機還不夠成熟吧。等到將來時機成熟的時候,肯定要把這裡向世人開放。
對於皇家來說,每年幾十萬兩的開支維持,若這座宮殿確實是一筆負擔。對外開放至少可以掙點賣票錢吧。
在空蕩蕩的皇城裡走著,偶爾的只能碰到一些充當清潔工的內侍,這些太監是大明最後的內侍。其實,他們根本就不是內侍,而是內務府僱傭的工役,專門負責皇城的衛生以及日常維護。或許朱國強廢除了太監,但是並沒有把所有的太監掃地出門,願意留下來的都成了內務府僱傭的工役。畢竟這些人大都是苦命人,總要讓他們有個謀生的去處,況且這麼大的皇城確實也需要很多人進行維護。
在皇家的“故宮”裡逛了一圈後,王喜悄聲問道。
“爺,咱們接下來去什麼地方?”
“煤山!”
朱國強隨口說道。
隨行的人一聽,臉色無不是微微一變。
煤山,那是毅宗殉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