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其中才過了幾年?
【“那時候拿著座機打電話的時候就想知道,要是能夠看到電話那頭的人得多好呀。原本還覺得沒什麼,可現在想想是真的快啊。”】
人們更沒想到,還有座機這種東西,還是按鍵的。
看的是驚呼連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驚於發展速度的快速。
【“那時候扎頭髮的皮筋,就特別喜歡挑顏色,喜歡的留下來,不喜歡的給洋娃娃扎頭髮。
當時還想著長大,一定要買這個嚐嚐啥味(腦白金)。
玩遊戲不需要網路,都是挨家挨戶湊人。”】
光幕下的小孩子們就是如此,挨家挨戶湊人玩,例如,小蘇軾和小蘇轍一眾小夥伴。
【“還有網友分享,就連小時候的教室都進博物館了,見證了從黑板到投影螢幕。
那時候也不需要雙減,每天放學早早就可以寫完作業,守在電視機前等愛看的動畫片。
而現在最大的零零後已經在教最小的零零後了。”】
令老百姓們沒想到的是,連教學寫字用的黑板,都成了類似於手機的電子產品。
“還能這樣教學?長見識了。”
“咱這不天天都在長見識的路上嗎。”
“動畫片是啥片?”
“最大的24,最小的14、5,十歲的差距啊,明明是一個時代的人,但身份卻……”
【“我們零零後是最能感受到兩個時代的碰撞,看到過巷子裡的童年,見證了新時代的崛起,從2到5的迅速發展,看到了日新月異的繁花。
一邊接受傳統束縛墨守成規,一邊汲取新思想追逐的自由。”】
人們不明白,“2和5是什麼?”
老祖宗們莫名有些感慨,這是兩個極端時代思想的碰撞,在這種激烈碰撞下的產物,究竟是習得傳統?還是奔向自由?
只怕是兩個都難以做到,前期被灌輸傳統,後面又被新思想不斷衝撞洗禮。
會導致什麼呢?他們想追求自由,可骨子裡卻被傳統束縛,因為這是他們從小便被灌輸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
若他們依舊守著那套老思想,便會被時代拋棄,他啊,不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