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損失慘重的,就是史家。史煥上將麾下的軍力,從55萬削減到了12萬。不同於孫家直系,孫正修直接掌控了東北軍區,從參謀長變成了東北軍區司令,孫家至少還有一定的補償,這當然出於孫家主動釋放兵權,屬於正確站隊。
而史家雖然沒有向安家一般出來搖旗吶喊,公然反對裁軍,但是誰都知道他們私下裡沒少阻止裁軍決議的達成。包括和北蠻也就是金帳汗的和平談判也是進展緩慢。
直到陳倉事件發生,兩族和平迴歸,幷州西北軍失去了話語權,才銷聲匿跡。所以史煥上將此次也蒙受了重大損失。
表面上看,西北軍區的兵力是倒第二的12萬人,和東南軍區相同,而且留下了原西北軍的老兵。但是大家也都明白,聯邦的政策是駐軍與防區人口數直接掛鉤。
而西北軍區所在四州土地極廣,但是人口卻只有區區310萬,比倒數第二的東北軍區三州還少了一半不止。目前設部12萬,只是因為兩族新加入,還需要保持一定的武力震懾,維持新納入地區的穩定。
但是,涼並兩州的110萬人口顯然是提供不了這麼多將士的,很多保留的部隊都是異地前來幷州參戰的部隊,隨著兩州的穩定,士兵思歸,遲早會有很大一部分將士回到原籍所在地。
而能確定保留的涼並籍士兵,不足4萬。而且按照聯邦與兩族的約定,未來三年會有很大一部分原拜占庭騎士、金帳汗武士被逐步吸納到軍隊中。他們也將逐漸代替現在西北軍區中的非四州籍官兵。
史煥上將統御西北軍多年,又屬於鷹派,和兩族的關係即使不算仇恨,也絕對談不上和睦,可以想見未來他對佔了人口大多數的二族騎兵的控制力,是遠遠及不上有了弗朗基主教支援的聯邦的。
而且以四州目前的人口來看,發展起來還遙遙無期,隨著兩族的穩定,軍力進一步削弱已成定局,潛力上還不如人口有優勢的西南,和未來拓展空間巨大的東南。
如果說安家是需要從頭再來,史家則是註定將被逐步剔除出歷史舞臺。
還有更多利益受損的,是廣大校級以上軍官,和數十名將官。裁軍140幾萬,理論上講,每一萬人一個師就是一名少將師長。由於聯邦為了紀念英烈谷的大戰,將官被限制到了170人,可至少這也是140個上校吧。
甚至在很多一線王牌部隊,師副職也是上校軍階。連帶正副團職,少校營職,數千名校級軍官被裁撤。聯邦雖然給與了這些人保留的榮譽軍職,並且大多數人都給於了安置。
可是,尤其是對於那些沒有家族勢力,非軍校畢業類似於劉冠楠之類出身的校級軍官,特別是長期駐防在一線的軍官。可以說他們從少年時代就已經在軍中服役,如今少則20年,多則40甚至50年,除了打仗沒有別的能力。
轉入地方或者是企業,能不能夠適應民政、企業事務,還是一個巨大的問號。相比於相對年輕的尉級軍官,這些人的潛力反而更低,如果不能適應,就註定將被社會所淘汰。
大浪淘沙,優生劣汰,殘酷的社會選擇就是如此。
他們才是聯邦政府,警察系統包括聯邦調查局視作動 亂因子,如臨大敵的根本原因。
能說殘忍嗎?可是畢竟聯邦給與了這些人足夠的待遇和機遇,不論是在企業還是地方,在這個已發展建設為前提的大勢之下,都有足夠的機遇和機會。如果能夠擺正心態,迅速融入社會,各大工礦企業甚至回家務農,又何嘗沒有機會呢?
畢竟比之於剛剛解放的2000萬奴籍,他們有身份有地位,有管理經驗,如果迴歸地方還有裁軍所給予的三年軍餉的安置補貼。擁有這樣的啟動資金,只要不做吃山空,何懼不能幹一番事業?
那麼裁軍的得益者呢?首先當然是聯邦。聯邦已經和平發展了30年,資金資源都是不缺的。減少了如此龐大的軍隊支出,雖然付出了天文數字的龐大補貼。但是懂軍事的人都知道,涼並涼州原來120多萬的龐大駐軍,人吃馬嚼恐怖的補給壓力才是聯邦最大的負擔。
所以首都圈才會蓄養了規模恐怖的文職、和後勤軍官。全聯邦的糧食、軍器、兵源、戰馬需要源源不絕的彙集到首都圈,在依次發往涼州和幷州。眾所周知,首都圈往涼州的鐵路線自建成起,就是聯邦最繁忙的鐵路線。
如今大批的兵員回到了地方,聯邦不再需要負擔軍需運輸的壓力,節省下來資金已經是天文數字,不消兩年就足以抵消裁軍和解放奴隸的支出。更何況,聯邦最缺的是什麼?人人都知道,自然是人口。
以目前聯邦3.87%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要增加這140萬以男性為主的精壯人口,還要等待他們長成,至少還需要15到20年時間。可以想象,這些人迴歸生產,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巨大推動力。
以個人而論,毫無疑問獲得最大利益的,非中央軍區司令林振南上將莫屬。在多方博弈之下,最終原本的首都圈衛戍司令的林中將,被晉級位上將,接管了整個中央軍區的防務。兵力也從原本的11萬,增加到了聯邦最強的25萬。
雖然有一部分從西軍、西北軍調回的一線部隊,但是相信以林上將的手段,收歸己用也不消多少時間。畢竟客觀上,實際上孫家一系已經從西南、西北、東北三個方面對中央軍區構成了包圍,必須有一個能與孫家對抗,和孫家站在對立面的強力人物站出來,才能維持聯邦的穩定。
所以與其說是林振南的運氣,還不如說是他與孫正道對抗多年後,留給各方勢力的必然選擇。
另一位相對沒那麼顯眼的,是金正中將。由軍部參謀處調任中央軍區總參謀長,進階為中將,也是一個巨大的提升。而且人人知道金中將與林上將的私交,時隔數十年,二人再次搭夥,金中將顯然是要起到平衡林上將與孫家關係的作用。
金中將複雜的出身關係,也是平衡各方勢力的協調紐帶。畢竟只是意氣之爭,還沒有形成矛盾衝突的關係。
第三個獲得利益的,就是警察系統和聯邦調查局了。由於調查局成立之後的一系列表現,讓全社會都注意到了以前由軍方為主維持治安的弊端。警察系統的作用被重新審視,聯邦警務署由過去的廳級單位連升兩級升為了部級。警力也從過去的兩萬,增加到了12萬。
從此之後,聯邦各城市的治安問題都將移交警察負責,城衛軍完全被取消編制。城防軍也被大大削減,劃入到各大軍區,由軍區統一負責。但是不再插手城市管理的公共事務,僅做守護力量之用。各地警署的權利,被提升到了駐軍之上。
而促成這一變化的調查局,從副部級升至了部級,而且從軍隊和警察系統兩方面都脫離了出來,既不受警署統轄,也不受各州政府制約。確立的直接向國府負責獨立執法機構的地位,而且對軍隊和警察系統都具備了檢察權。
尤其是在獲得了秘密執法、隱藏調查員身份的權力之後,聯邦調查局儼然已經成為橫亙在各州地方政府之上的特務機構。人數雖然只擴大到了4000人,但是卻沒有人知道除了已經確認的各州13個和西、北兩州籌建中的2個分局,調查局還在聯邦範圍內多少個城市設立了秘密外勤點。又有多少人成為了調查局非正式的僱傭調查員。
凡是聯邦公民,均可以與調查局單獨簽署證人檔案,在有報酬的條件下配合調查局辦案,前提是提供真實有效的證據。這些秘密證人不佔編制,不領薪水,只在配合辦案後獲得一定的現金獎勵。
而調查局的《保護證人法案》,可以保護所有的證人,在協助辦案之後合法的消失,並另獲身份重新生活。這種恐怖的無所不在的眼睛,才是令所有犯罪勢力、包括官方勢力所畏懼的物件。
但是面對著調查局成立之後所立下的一樁樁功績,偏偏反對者有無話可說,只能糾結於反對特務式的調查方式。最終被國府、議會強勢透過,聯邦調查局的年輕局長丁曉雷,正式成為了聯邦巨頭之一。
配合調查局地位提升的,是國府總理親自下達的一系列針對調查局的嘉獎晉升令。
丁曉雷局長晉升榮譽上將繼續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總警督監銜;姜鋒副局長晉升榮譽中將繼續擔任調查局第一副局長,副總警督監銜;調原西北軍憲兵總長杜煜少將擔任調查局副局長,晉升榮譽中將副總警督監銜;晉升原調查局檢樞司司長餘不樂為少將軍銜,兼首都中央軍校高階教授,新成立的中央警察學校刑偵系榮譽主任、高階客座教授,升任聯邦調查局局長助理繼續負責檢樞司常務,副總警督監銜;李克濃、趙容弼、武大同、沈約均晉升為榮譽少將,繼續擔任檢樞司各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