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人都在白長生的宅子裡,聽白長生如此說,都是疑惑不解:
什麼事情還沒鬧清楚?
不都準備好了嗎?直接上告朝廷不就好了嗎?
白長生卻是搖搖頭,他自然清楚這事情不簡單,隨便透露出風聲,只會打草驚蛇。
尤其是大管家,到時候難免被帝王斥責,皇上是不會因為他的無辜而砍了他的,說出去也只能讓奸臣逃脫罪責。
畢竟沒有確鑿的證據,而且這藥方所需的藥引還沒鬧清楚,這東西終到了,才能讓一切合情合理。
不然單看那藥方,確實只是滋補的中藥,即便是當面對質,那十四王爺也會狡辯不休。
可那藥引究竟是什麼呢?
誰也不知道,白長生這就去找了九門提督,九門提督也很費解,差人打聽了一番,這宮中近日來沒有任何的藥品瓜果送上來。
除了大管家的雨冬棗。
可那東西也不可能浸泡什麼藥引,一經浸泡,這雨冬棗便會變了顏色,一眼就能看出來。
而且按皮琵夏所說,這藥引需要火煉,應該不會是什麼簡單的吃食。
說到這所有人都犯難了,這該怎麼辦呢?
難道還沒有送出去?
也不應該呀,按理說這太后大壽就在這幾天了,如此拖拉肯定要壞事的,十四王爺心思縝密,斷不會如此行事。
正是一籌莫展之際,幾個傳教士來了,一進棺材鋪就吵擾著要皮琵夏趕緊回去。
皮琵夏一聽,原來是那小劉三來取藥了。
算算時候也該到了,這藥究竟送不送出去呢?
萬一藥引早已服下,這成藥送出去可就壞事了,真就得背上謀害帝王的名聲。
但此藥已成,萬難更改,皮琵夏一沉心,跟大夥說不如先送過去,到了太后過壽那天,如果還沒鬧清楚藥引是什麼,就跟大管家坦白。
幾個人商量了一下,也只能這麼辦了。
皮琵夏於是帶著煉好的寶藥,趕奔到了大管家的府上。
後來的事情大家也就知道了,皮琵夏服藥之時瞄了一眼那手中的杯子,瞬間聯想到了這種可能。
早前九門提督從大管家坑了一個不二杯的事情,也早都傳開了,後來那杯子丟了,又被找到的事情九門提督也和白長生談及過。
而白長生自然也告知了眾人,皮琵夏再想那藥引需要淬火,這就瞬間明白了一切。
看來十四王爺早都做好了一切準備,這不二杯便是藥引!
暗中得知大管家喜歡珍玩,便差人裝扮成不開眼的商販,把兩個淬毒的不二杯擺放在市井之間,讓大管家看到。
大管家為人貪婪,自然買了過來,又因貪心不足,砸碎了一隻杯子。
差點壞了好事,因為這兩個杯子本是一對兒,準備給皇上和太后的,砸了一隻雖然剩下的價值連城,但情況很可能也會為之逆轉。
不過老太后念及皇上操勞,定然也會糊塗遞藥,所以十四王爺知道這事情後沒有再作多餘,為的是不打草驚蛇。
皮琵夏回來之後,把自己所發現和推算的一切跟白長生等人說完,白長生不禁是冷汗淋漓。
這十四王爺好狠的心,算計了這麼多,真可謂是天衣無縫。
幸好一切被機緣巧合給打破了,也讓白長生等人洞悉了十四王爺的禍心。
當機立斷,吳老三本想著去找當初那賣杯的人,可左右尋覓根本一無所獲。
再一想,這群出手之人本就不是商販,這樣去找也沒用,其他人都被授意謀殺了,他們還能有跑?
可惜事情知道晚了,照這個時間來看這群人應該已經被謀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