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兩日間,紀修便已將翎山行宮內外料理妥當——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無論是替換防守也好,處置禁軍也罷,他只管做他的,大臣們看在眼裡從始至終無人置喙插手。
與其說是不敢插手,倒不如說是局面使然,眾人皆已看得清楚,無人會去做無意義之事。
饒是如此,眾大臣這兩日也幾乎未曾閤眼。
皇帝死了——
可皇帝的死並非是結束,而恰恰是意味著新的開端。
接下來,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們去權衡、商議、決定。
而這兩日以來他們終日聚集於一處議事,卻遲遲未曾等到燕王的召見……一次都沒有。
確切來說,自那日之後,他們便未再有見過燕王。
按說此時不正是該雷厲風行收攏大權,於諸事發號施令之際?
是忙於其它事,暫時未能抽得開身?
可事實卻是第一日祭了皇陵,第二日去了陵廟上香,除此之外,根本不曾離開過行宮,日常竟稱得上閒適二字。
而越是如此,諸多大臣反倒越覺心中不安。
怎麼遲遲沒句話呢?
待到第三日,這不安更是被猛然拔到了最高點——
鎮國公來了!
帶著五萬兵馬!
聞得此訊,有些大臣不由慌了。
局面都定下了,怎還帶兵圍過來了?
不至於吧?
雖說事出突然,的確需要時間來細思一二,但他們並非不明事理之人,也不是非得吃硬不吃軟的是不是?
所以……倒是先給口軟的試試?
直接就來這麼硬的,叫他們如何鬆口交接之事?誰還不是個面子人了?
何必呢?
燕王這事辦得實在有失水平了,也不知誰給出的主意!
眾臣既是慌張又是無奈。
然而預料中的風波並未到來,鎮國公僅帶著幾名心腹入了行宮,甚至根本就沒來見他們。
等了好半日,一打聽,說是來接孫女的!
“……”
眾大臣大眼瞪小眼。
鎮國公的孫女在行宮之中,此事他們昨日已經知曉了,據說早在去年冬月,這位許姑娘便已孤身潛入了京中,燕王秘密來此,說動紀修裡應外合……其中種種,大半皆是這小姑娘的部署與謀劃。
至於鎮國公大軍就在五十里外,早在出事那日,他們也已經知道了——
用腦子想想也知道,燕王縱然再如何冒險,卻也不可能真正單槍匹馬闖進翎山行宮,必是備有後手在的。而佯裝潰敗分裂的燕軍,遠在數千裡外,一路又有層層阻礙,短時日內不可能趕得過來——
如此之下,最有可能的,便是駐紮在臨元的許家軍了。
至於為何許家軍一路接近翎山,他們竟未曾得到半點訊息——這還用問嗎?
各地驛館皆歸兵部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