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野獸的胃口是填不滿的!
“我自己的親兄長,我與他一同長大,尚且未能看穿過,莫說是一直對他懷有虧欠之心的父皇了……”長公主語氣既悲悽又諷刺:“現下想來,他一貫最會利用父皇的虧欠之心……母親病故後,他愈發沉默寡言,卻愈發惹得父皇心中愧疚,若非是因為這份愧疚,單憑他的資質又哪裡能夠在父皇心中分到同二哥同樣的分量?”
如今她想一想,那些年裡長兄的孝心、善良、庶長子身份尷尬的無助,便只覺得想要作嘔!
母親離世,他當真如表面看來那般消沉可憐嗎?
大約不過是利用母親的死做戲,以此為自己謀劃後路罷了!
真論起喜歡,父皇自然是喜歡二哥更多些,二哥聰慧有膽識有能力,磊落而得人心——
可她的長兄,卻總有辦法博得父皇的歉疚,以此來動搖父皇的判斷。
一言一行,盡是算計!
可無論是太后娘娘,還是二哥,當年也俱被其可憐寡言的模樣所矇騙,反倒人人皆在照料著他的情緒……如此有心算無心,善心待惡意,又怎可能敵得過他?
聽得這“虧欠之心”四字,許明意微微嘆了口氣。
先皇自認是虧欠了什麼呢?
是娶了太后娘娘,讓原本陪他同甘共苦的那個女人突然間處境尷尬了嗎?
或者,若沒有太后娘娘在,他本是將那個女人視為了正妻的。
而有了太后娘娘,她連同她的兒子,便都成了低人一等的存在。
所以,先皇覺得虧欠,尤其是那個女人病死了之後,甚至她死時連個名分都沒有。
這大約是先皇的一塊心病,一貫大度的太后娘娘必然將此看在眼中,故而才會答應追封之事。
先皇很愧疚,甚至他的確應該為此感到愧疚——
但這是他一個人的虧欠。
太后娘娘和她的孩子又做錯了什麼呢?
當初迎娶正妻過門,是有人拿刀逼著先皇娶嗎?
太后娘娘出身名門望族,其全族當年為助先皇成就大業幾乎傾盡所有,太后娘娘家中的兄弟也為保護先皇而拋盡熱血丟了性命——
他們又做錯了什麼?
到頭來卻要因為先皇的虧欠和搖擺,使得太后留於京中為質,上一世最終被人毒害而亡;先燕王妃被害,險些一屍兩命,吳恙在吳家多年從未敢表明真實身份,父子二人十八年未得相見;燕王獨自苦守北地,因鬱結患下心疾,還要日日戒備,時刻如臨深淵邊沿。
先皇的愧疚,讓自己死在了親兒子手下,更連累了太后和燕王一家。
這的確是一個仁者,但這份“仁”,卻給錯了人。
雖不能因此便否定先皇的一切,但顯而易見的是,先皇在處置家事之上,做得的確多有欠缺。
尤其是一個出身尋常的人突然登上了皇位,一切都還只是摸索而已,而在這摸索的過程中,他選擇將家事和國事混為了一談——
他想做一位好父親。
這一點,從留下的這道遺詔中便能看得出來。
他想盡可能地平衡局面,想要保全每一個孩子。
正因是這個普通父親會有的想法,才叫他失了原有的果決,以致於選錯了路。
為人父母,便是事實擺在眼前,也總是會替自己的孩子找理由,而甚少會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惡到無可救藥,縱然被親子所殺,卻依舊幻想這個兒子日後或會施行所謂仁政……
許明意沉默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