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沒有一個傷兵,是因為大將軍下令,不留俘虜。
寧軍這邊其實也已經快到精疲力盡的時候,畢竟已經連續奔襲作戰數日。
可是勝利就在眼前,大將軍還在一馬當先,士兵們也自然就咬緊牙關緊隨其後。
破了闊可敵夜瀾的十萬黑武大軍之後,唐匹敵帶著寧軍繼續往北攻。
說起來,這一戰對於寧軍來說,打的是前所未有的慘烈。
澹臺壓境帶著的六萬兵力,本來按照佈置,若有可能要向北突圍,儘量匯合前邊的寧軍。
他肩負著在被圍困之後,還要盡全力支援其他被困同袍的重任。
可正因為如此,見他這邊兵多,黑武人調動了更多的隊伍合圍。
十幾日的廝殺,六萬寧軍,這些從中原打了一個通透的精銳將士們,陣亡四萬餘。
唐匹敵從南邊帶來十餘萬人,再加上後來趕到的十餘萬寧軍,匯合澹臺壓境之後,兵力差不多有近三十萬人。
這個時候,唐匹敵已經可以用優勢兵力去進攻了。
這就是闊可敵夜瀾想不明白的地方,為什麼打著打著,好像唐匹敵的兵反而更多了呢。
何為帥才,在此時被唐匹敵展現的淋漓盡致。
寧軍一鼓作氣往北繼續壓著打,又救出來了另一支被困的寧軍。
這支寧軍出發的時候有五萬餘人,可是打了這十幾天後,現在已經不足兩萬,活著的也有小半帶傷。
到了這個時候,李叱親率的援兵也到了,雖然只有三萬餘人,可卻是還沒有疲乏的生力軍。
合兵之後,寧軍還是鉚足了勁往北打,不管傷亡多大,就攆著黑武人的屁股後邊殺。
唐匹敵很清楚,在開戰之前就很清楚,這一戰打完,寧軍必然損失慘重。
可是值得啊。
這一戰若是大勝,將會打掉黑武人南苑的所有精銳,也會讓黑武人再動心思南下的時候有些忌憚。
只要是贏了,就能至少打出來二十年的太平。
現在的大寧太需要北疆安定了,只要黑武人不來犯,二十年內,大寧的皇帝陛下就能讓中原實力翻上一倍。
那時候,黑武人再想南下,再想如欺負楚國時候欺負大寧,就是做夢。
也許在未來一百年內,兩百年內,論綜合國力,大寧還依然不是黑武人的對手。
可只要有這二十年發展的基礎,大寧必然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強。
接下來的數日時間,寧軍連戰連捷,圍困著寧軍的百萬黑武大軍,被唐匹敵這種滾雪球似的連珠打法,打的支離破碎。
百萬大軍的優勢完全沒有發揮出來,一點兒也不像是黑武人把寧軍分割開來打,而是寧軍把黑武人分割開來打。
四天後,血浮屠營地。
黑武人已經撤走了,百萬大軍損失至少有四五十萬以上,再加上其他戰場和邊關一戰,寧軍殺敵總計要超過七十萬人。
而且打掉的,可都是最精銳的黑武南苑大軍。
以至於唐匹敵本來做好了佈置,要隊伍黑武人最為強大的重甲騎兵鐵浮屠,到最後竟是沒有用上。
那是因為黑武人已經不敢再冒險了,他們的親王闊可敵夜瀾失蹤了,沒有了主帥,他們眼見著寧軍士氣如虹,怎麼還敢把鐵浮屠投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