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楊跡形覺得自己委屈,他只是想和兄弟們把關係都搞好而已。
那時候,其實誰什麼性格,誰如何行事,就已經有所端倪了。
然而毫無疑問的是,當時的這些皇子們,皆有為國效力之心。
他們到了北疆之後,從來都不把自己當皇子看,唯恐被人說他們特殊,說他們貪生怕死不敢上陣。
那一戰。也是黑武人攻打中原,壓境邊疆時間最久的一次。
七位皇子,在邊疆足足三年。
要不是當時武親王楊跡句想出一條妙計,可能黑武人還會壓的更久。
那時候,大楚雖然損失不少精銳兵力,可國力勉強還能支撐。
邊疆不缺吃穿,也不缺補給 ,黑武人國力更為鼎盛,所以相持不下。
但是黑武人南下,糧道太長,所以糧草的消耗要遠比楚軍更大。
為了減少國庫支出,黑武汗皇下令距離邊疆比較近的各部族獻出糧食物資。
那時候因為這事,被黑武汗皇滅掉的小部族就有七八個。
包括草原上的諸多部族,也被要求為黑武大軍提供戰馬和牲畜。
武親王決定親自去草原一趟,約見草原諸部的首領,斷了黑武人的牲畜肉食供給。
黑武邊軍都是身強體壯之人,一頓都缺不得肉吃,草原提供的牲畜,是他們的食物主要來源。
武親王要去,當時在邊疆為大將軍的謝亭閣卻不許,因為這一招棋過於兇險。
其次就是他也要為自己的前程著想,若一位皇子死在草原上,皇帝會不治他的罪?
在邊疆為將的人,就害怕這個。
拼死拼活的抵抗外敵入侵,每一天誰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可是在朝中那些大人們看來,這只是邊軍該做的事,做好了是分內事,做不好就必須要治罪。
謝亭閣說什麼都不許,武親王就決定自己偷偷去,當楊跡深和楊跡形兩個人,都找到楊跡句說要與他同去。
可武親王最終還是選擇自己前往,其實他也知道此行有多兇險,不想連累自己的兄弟。
楊跡形和楊跡深的區別就在於,武親王不帶他們,楊跡形就選擇了同意,因為他更為冷靜,他覺得不管誰去都可能回不來。
但楊跡深不一樣,楊跡句不帶他,他就自己偷偷的跟了上去。
楊跡句走到半路的時候被楊跡深追上,楊跡句還把他一頓臭罵,可他只是嘿嘿笑,搞的楊跡句也沒一點脾氣。
兩個人因為是偷偷離開大營的,根本就沒帶多少人手,身邊只有數十名親信護衛。
就是那時候血氣方剛,說去就去,不曾有什麼畏懼之心。
楊跡句確實是難得一見的人才,心中早有算計。
然而他到了草原之後,草原各部的人,不打算和他合作,也不打算把他交出去。
當時情況複雜,雖然黑武更強,但大楚餘威尚在。
所以外草原各部的首領不願意得罪黑武人,也不願意得罪楚人。
楊跡句處處都吃閉門羹,只要知道他來了,各部的首領就都躲出去,吩咐手下人好吃好喝招待就是了。
就這樣,他們在草原上悠盪了月餘時間,卻一事無成。
楊跡深覺得再拖下去就可能出意外,外草原的人歷來更親近黑武,人家沒馬上動手就算給面子了。
他力勸楊跡句回去,可楊跡句那種執拗的性子,想做什麼若做不成的話,他就絕不放棄。
最終,他們還是找到了個機會,約見了當時的鐵鶴部首領木
爾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