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那麼多的錢,誰樂意借啊?
可關鍵是不借錢就是死路一條,石頭嶺的村民也是硬著頭皮,厚著臉去借錢。
不過借錢的底氣倒是挺足,弄得周圍的村子都很納悶兒。借錢的這麼豪橫?
石頭嶺的人比土匪溝的人相信李默,畢竟他們現在的日子已經開始轉好了,要不是李默的話,他們哪兒來的這種日子過?
當然,石頭嶺有一部分也有錢了,畢竟是做買賣來著。
不過他們可以的選擇多了一個,他們可以選擇成為銷售小組。
這是土匪溝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銷售小組專門負責銷售,還是代理商的套路,只不過統一管理,統一分配了。做得好,第二年讓你繼續做,做不好就換人。
而銷售小組的人不需要再拿代理費了,但是要收納兩成的利潤作為管理費。
但多買多得,年底有分紅,有獎金。
這對於石頭嶺的那些做買賣的人來說,誘惑相當地大。
銷售小組基本上沒怎麼費勁兒就滿員了。沒趕上的直接安排到了商店作為勞務派遣,基本工資加提成,大家誰不願意在這裡做。
土匪溝和石頭嶺開始工作,其他的大隊的人都在嘲笑他們,覺得這兩個大隊就是窮折騰,怎麼都不覺得他們能成。
而且因為石頭嶺的人到處借錢,附近的親戚怨言不少。
很多人都在說,這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
總之,這次折騰,除了土匪溝和石頭嶺的人覺得是好事兒,大家都覺得以後要看熱鬧。
尤其是看到這兩個大隊的人,大家都嗤之以鼻,一副愛答不理的樣子。
很多人甚至都已經不在背後說,而是當面說他們今年的返銷糧是吃定了!
李默向來對外來的風言風語一點兒都不在意,愛說啥說啥。
實話實說,這次的改革,張強也不看好。
這一步走得太大了,這才幾個人?五個人,兩個村。就想辦公司?
這也未免有點太兒戲了吧?
這個公司還名不真言不順的,牌照能不能拿到都是一個問題,所以對外只能說是以互幫互助的脫貧小組來稱呼他們自己。
所以張強對於這件事兒基本上都不怎麼過問,李默也沒跟他說。
基本上大家各自玩各自的,李默也知道張強是不想再生事端了。而他這一步走的,說實話看起來實在是危險。
但從李默的理解來看,這段時期,用這種方法是沒有問題的。只要不拉國企進來,作為集體企業,他們的生產是一個迴圈鏈,限產的事情到來時,跟他們就沒有關係,你再怎麼限產也不會限制農作物產出吧?
農業可從來還沒出現過限產的說法,基本上都是多多益善。能多種絕不少種的那種,畢竟全國人的腰帶,還沒鬆開呢!
就在各種懷疑的目光,還有質疑的聲音包圍之中,李默依舊我行我素。一個人安靜地看著從縣裡面借來的耕種作業的書籍。
因為,李默的真實目的可不是放棄自己的教育事業,反倒是要給自己的教育事業鋪路……
私人辦教育不行,自己大隊安排自己大隊的人學習種植技術,你總管不著吧?
如果這個培訓機構是大隊裡面的一個機構,對內可以免費,但是培訓出來的教育人員,那就是師資力量,也可以作為未來班底的雛形。
先養著,然後慢慢地發揮出自己的威力來,教村子裡面的人識文斷字,這些都是需要老師的,還有就是學習這些農業知識,一些必要的理科也是需要的。
所以李默在自己的計劃之中有聯辦的小學和初中的想法,不過這是兩個大隊聯辦,李默只是捐贈性注資,當然校長還有人事安排都由李默來處理。
村子裡的小學和初中申辦起來絕對比私人的要簡單得多。但是因為脫貧小組的原因,李默是可以管理這兩所小學的。
這一點絕對是熊江所想不到的。
李默還有一個計劃,那就是開荒,準備開墾一片地作為試驗田。這片試驗田將會交給農業培訓中心來做,這裡專門進行試種植技術的提升,還有傳授。試驗田所有的收成歸大隊所有。這樣,李默就相當於開辦了一個變相的農業技校,別的大隊的人來學習,那就要談錢了,不能談情懷了。
錢統一入賬,最後分賬的時候,公司是抽成的……
這個玩法,在這個年代,算是最為保險的玩法。
而且熊江也絕對是想不明白李默要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