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是沒有教導主任的,起初都叫做教改組組長。
全名叫做:“教育改革組組長”。
讓高宛如當教改組組長,這倒是也符合她的身份。
“那好,明天我就來上課,跟老師們說一下,從明天開始,我們要對學校進行教育改革,要跟上時代的節奏。”
“是……我回去通知!”
張春是真的沒想到,高宛如竟然答應了這件事。
要知道,人家之前在大學裡面也是教改組的組長,不過人家是大學!而且還多次參與教參的編研!
這可不是身份那麼簡單的,那是又真才實學的!
讓李默感覺到溫暖的是,他知道高宛如是為了自己。不然的話,她是絕對不會當這個教改組組長的。
不過好像自己這次被砸在教室裡面,好像還是一件好事兒!
因為高宛如對於教育的心,好像是死灰復燃了。
最最關鍵的是,李默的真正心思根本就沒放在印刷廠上,也不是為了買教材。他的心思放在的是民辦教育事業上面,雖然李默知道自己絕對要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這條路他絕對要一直走下去。
根據李默的記憶,1978年到1991年之間的整個八零年代就是民辦教育復甦的階段,很多的大技校就是這個年代崛起的。
雖然歷程波折,但是民辦教育就是在這個黃金年代奠定的基礎。
現在的李默就算是國家允許,他也無法立即開辦學校。
不管是資歷還是財力,人力物力都完全不夠看的!
畢竟李默自己是做過教育事業的,所以深知這其中的艱辛。他李默要做的不是一個小小的補習班。如果是那樣的話,現在就可以打游擊一樣把班辦起來!
而且這個年代東北也是興起企業辦學的風潮,那個年代都是委託社會辦學,公私合營的方式招募民間知識分子來幫國企的員工提升知識和技術素養,以此來帶動產能提升。
所以那個年代催生出來不少的職業中專,還有各種農校,夜校。
只不過這些都是委託辦學。
李默是打算先從這裡做起來的,當他有能力可以編教材,首先可以進行委託辦學,給各大企業辦夜校。
企業出資委託他來在限期內要麼是給工人掃盲,要麼是提升工人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認知。
總之,這要有充足的辦學能力才行。
李默現在顯然是不具備這種能力的,他需要擁有自己的團隊,教材的印刷和編纂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加重要的是要有資歷和證明。
這才是最關鍵的!
所以這批高三的學生,就是李默證明自己的地方。
這幾天可以讓高宛如代課,但是以後他還得自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