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雪,用工兵鏟直接鏟,這邊不那麼鋒利,烏拉草堅韌,雪打掉,草不會有事情。”
在有烏拉草的雪地上,老頭再教大點的孩子使用工兵鏟。
他們太重的活兒幹不了,生活經驗卻豐富,見到工兵鏟之後馬上琢磨。
對怎麼處理被雪埋上的烏拉草有了心得,教給孩子。
跟李家莊子幫忙看天氣的老人們一樣,他們不是有多聰明,乃經歷過的太多。
這裡的老人沒什麼差別,年輕的時候他們曾看著夜晚月光下父母出門一去不回的背影,到有一天,自己走出去。
如象群,老了的大象走著走著,自己離群。而跟不上大象群的小象會被放棄。
本地人遵循著自然法則,大唐沒有遭遇亂世時使用的是人的法則。
若歷史上沒有太行山以東地區的蝗災和關中大旱,吐蕃和後突厥又怎能得到喘息的機會?
二者連續五年,大唐被迫從戰略進攻轉成戰略防禦。
這五年就是李易操作的五年,他卡著點兒安排。
本地人沒有李易,他們到現在還覺得不真實,一群大唐李家莊子派來的強兵願意帶自己去大唐。
人家不搶不殺,女人都不碰一下。
教孩子幹活的老人不覺得苦累,穿得暖和,又吃飽了飯,不幹活能行嗎?
正幹著呢,有人跑過來,讓他們回去,好好休息。
“回去做什麼?”一個老頭問到此的年輕人。
“阿翁,大唐老人越老越好,給布、給糧食。”
喊人的年輕人並不避諱,說清楚,你們很重要。
“哦!不至於累到,現在還沒到大唐,大家得一起使勁。
咱們多幹一點,李家莊子的人跟著輕鬆一點。
自己不努力,到了大唐,也叫人瞧不起,去跟阿金說,我們能活著。”
老頭脾氣還挺倔呢,不聽,在這裡割草能累成什麼樣?
看著孩子小,割一下午,攢起來的草足夠喂二十匹馬一頓了。
“別愣著,去說。李家莊子的兵是助力,我們不能成為拖累。”老頭又說一句。
年輕人摸摸一個孩子的帽子,轉身跑走。
小孩子扭頭喊:“阿達別摔了,哎呀!”
聽他的聲音就知道那邊出了什麼情況,年輕人從雪裡爬出來,繼續跑。
在種剛下的雪摔不傷人,一摔就進去了。
李易那時有的小傢伙身高六七十厘米,北方東北下大雪,小腿一下下抬著走。
走著走著走偏了,一個跟頭進到旁邊的小溝裡或雪堆裡,沒了。
自己家的大人,或別的近前路過的人給拎出來,小孩子還一臉懵圈呢。
現在的雪厚,大人摔進去也消失。
午後,趁天未黑,所有人回到營地。
西南蠻打獵的隊伍也陸續歸來,狍子、兔子、馬鹿、狼、狐狸、熊瞎子、野豬……
西南蠻眼中可沒有什麼保護動物,凡是能吃肉剝皮的都是好動物。
其中狐狸是活的,渾身雪白,被人拎著脖子裝死。
“這種狐狸在本地太少了,應該是赤狐,像莊子裡的小熊貓,九節狼。
這種……書上有,很不好遇到,拿回去吧,養著,下面寫了怎麼養,不像麻雀氣性大膽小,一養就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