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不怎麼好,有學子的母親生病,學子不在身邊。
“好,好,聽你的。”老太太笑著說。
她兒子月末要回來,她怕自己生病被兒子看到,兒子就不出去當官了,她因此而急。
小丫頭的眼睛露出笑意,轉頭又給一個八個月的莊戶嬰兒扎針,孩子出生總是容易生病,即便母乳跟上了。
八個月的孩子,掛吊瓶扎針扎哪?
放到李易那時,除非經驗豐富的護士長,一般都是頭皮、手腳踝部分,血管容易找。
啥?脖子上的也容易找?也行,關鍵時刻就能扎。
小丫頭不是,她拿起嬰兒的小手摸著,寶寶難受,小嘴兒癟癟著,一副隨時要哭的樣子。
摸了幾下,小丫頭給小手消毒,先給捆上了竹片固定住,然後調整藥水,拿著針慢慢地扎進去。
血一下子進到管子裡,放開輸液,調整點滴頻率,一針,就一針。
她根本不用眼睛看血管,她是醫學世家,扎針灸為本,行針時憑感覺。
小寶寶挨一針,感覺手上多了東西,藥液一進入,不舒服,張嘴想要哭。
小丫頭把早準備好的胡蘿蔔條蘸蜂蜜塞寶寶嘴裡,寶寶痛苦的神色瞬間變甜蜜,跟蜜一樣甜的那種。
寶寶吧嗒兩下嘴兒,含住,手不疼了,如果吃完了再給一個,再扎兩下都行。
“看著這兩個溫度計,瓶子的溫度低於孩子的體溫,就要稍微加下熱,儘量保持一樣,刺激性小。”
小丫頭對孩子的母親說,都是莊戶。
這個是工匠的媳婦兒,第三個孩子,前兩個全是女兒,工匠想生個男孩子,然後教導手藝,幫莊子幹活。
女孩子工匠也不在乎,就是怕學手藝的時候不如男娃兒。
什麼傳宗接代,工匠不考慮,到這邊的孩子,都改成李姓。
李家莊子的報紙上從來不曾宣傳‘只生一個好,國家來養老’這等騙人的話。
反而支援百姓生娃兒,有補貼。
叫‘生娃好養活,大唐給補貼。’
地方寫標語。
‘多生娃,為國家,大唐繁榮靠大家’、‘生孩子,拿糧食,多生孩子有肉吃’、‘生娃不要怕疲倦,出生就領兌換券’、‘生出來,活下來,人生從此幸福來’……
時代不同嘛!大唐需要人口。
李家莊子的人就支援東主,生娃兒啊,反正生孩子的時候沒什麼危險。
尤其是生過孩子的,然後檢查身體,允許繼續生的,那就來吧。
至於吃飯的問題,自己有在莊子記賬多少錢都不知道了,反正吃飯在食堂。
人不可能永遠不生病,即便平時再注意,還是不小心病了。
醫院和住院部負責,小丫頭算是練手。
李易那時的護士,可能從入學開始就惦記扎誰,然後到了實際操作的時候,一般互相扎、扎自己、扎男朋友……
有時扎男朋友熟練了,換個男朋友,重新找血管扎,陌生才能練手嘛對不對……
一直到畢業,實習的時候,扎病人,還是會出問題。
小丫頭不是,學針灸和按摩的,手法和天賦在那擺著。
“青黛,一會兒跟我作一臺手術,輸卵管消炎後的疏通,你看著。”
小丫頭在努力工作的時候,李易找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