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惡錢和私鑄的銅錢,數量沒有官方多。
官方有錢,才能進行經濟引導,如你的戶部,有錢和沒錢差多少?”
李易對這樣的事情從不覺得困難,多簡單點事兒啊。
還什麼買官、發俸祿強制用銅錢,有什麼用?
生產力本身不行,百姓拿不到實際好處,怎可能採用商品交換的替代品?
李易說的時候,畢構不停地點頭,對,就是這樣,我現在有錢了,可舒服了。
今年加上河南府,最少要弄到兩千萬緡的稅。
過上兩三年,到手的稅上億緡,就問周圍哪個小國敢挑釁?拿錢砸死你。
“好,小易,你果然是誰都想搶的人,昨天聽說倭國的人想讓你去倭國。”
畢構再次承認,得李易得天下。
李易嗤笑:“我去了別的地方就一定幫對方?他們想得太美了,我能坑死他們。”
李易想不同,怎麼總有人自以為是,自己在大唐,願意付出,那是因為自己原來就是中華人。
到別地方,沒有歸屬感,保證使壞,然後想辦法回大唐。
畢構愛聽這話:“對,小易你心不在夷。老夫絕對不告訴他們,他們朝廷掌握了貨幣,會壯大。”
“我有一個辦法,幫他們。我幫他們印紙幣,同時大唐商隊帶貨物乘船過去,用給他們印刷的紙幣可購買大唐商品。”
李易始終沒忘兌換銅錢和白銀的事情。
信用貨幣的發行,能往後拖就往後拖,還是本位貨幣好用。
畢構端起玻璃杯,抿一口水,吧嗒兩嘴兒:“味道特別,這不還是幫了他們?”
“原本我準備給我十錢的銅錢,我為他們印二十錢的紙幣。現在就是十錢對十錢,這麼操作……”
李易也先喝口水,再哇啦哇啦說。
他要求錢的重量和開元通寶一樣,或者是不用鑄造成錢,一點五錢重的黃銅換一錢的倭國貨幣。
倭國省了加工過程中的大量損耗,相信他們會答應。
大唐的貨物送過去,價格可不是大唐內部的價錢,要加錢。
貿易本身有利潤,需要走海運的國與國的貿易更高,運輸費,運輸過程中的風險。
大唐商人收倭國的紙幣,回來後一點五比一與李家莊子換成兌換券。
多出來的零點五屬於李家莊子印刷貨幣成本,商人已經賣了高價。
或者他們直接用錢在倭國直接購買倭國的商品帶回來,交稅。
這樣倭國必須總是出售東西才能換到兌換券,包括金屬和田地中的出產,比如生絲、熟絲。
倭國的商人乘船到大唐,倭國的紙幣不可以直接購買大唐的商品。
就像大唐的兌換券不可以直接購買倭國的商品一樣,倭國如果願意接受,是另一回事兒。
“如此一來,雙方拼的是加工技術,誰的加工工藝好,誰的商品附加值越高。
咱們大唐技術比倭國好,每一次雙方貿易,都是增加的技術利潤。
以技術換取貿易順差,得到更多的礦產資源和其他實物物資。”
李易最後講解貨幣、貨物往來和技術在商品中的附加值關係。
這才是他那個時候的國際貿易順差逆差的正常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