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馬隊和駱駝隊伍重要。”李易不說海軍的事情了,大西北,駱駝為主。
吐蕃那裡,人為主,一旦翻過去,到天竺,氣候就暖和了。
或者從巴基斯坦那裡透過,那有瓦罕走廊。
駱駝比馬厲害多了,耐寒、耐熱、耐旱、耐風沙,現在別人就有駱駝騎兵,但一般不用來衝殺,而是運輸。
駱駝不適合參與直接近身搏殺,脖子太長,受到傷害的時候又容易亂跑。
在非沙漠地方打輕騎兵,會被輕騎兵給剋制死。
在沙漠地方打任何騎兵,騎兵都得跪。
“已經在培養駱駝了,將來用駱駝往西北和北面去,草原上的馬耐久力太差,必須是在草充足的情況下才可以突進。”
李隆基說起兵種很嫻熟,他可以不會種地,卻不能不知道騎兵的優勢與缺陷。
大唐的陌刀兵,就是專門為了剋制騎兵,並不是非要殺騎兵,是使敵方騎兵不敢衝陣。
“其實補給的問題,草原上可以用爬犁,雪地能用,草地亦能用。”
李易像說什麼保密的事情一樣,壓低聲音。
在草上一樣能用爬犁,草原上的草高,車軲轆根本不行,換成爬犁,就出溜出溜過去了。
李隆基眼珠子轉轉:“確實,爬犁就可以在任何時候在草原上前進了,夏天裝裝備和人吃的東西。
冬天裝草料和保暖的東西和食物,帶上鐮刀,馬能四季拖著爬犁爭戰。”
“那後勤也得跟上,不能單獨放一支隊伍打來打去。”
李易知道李隆基的想法,放一支隊伍,不停地打。
想法不錯,對士兵的意志是種考驗。
大唐有沒有這樣的軍隊?有!
歷史資料記載的,郭昕,安西都護府的都護,守安西四鎮。
然後跟大唐斷絕了聯絡,繼續守著,後來又聯絡上了,大唐卻無力出兵救援。
於是他們繼續守,也不投降。
一守四十多年,沒有援兵,看不到希望,從小夥子守成了老頭,最後被困孤城,戰至最後一人。
這樣的軍隊,似乎不在乎孤軍突進,多長時間都能堅持。
而郭昕是誰呢?郭子儀的侄子,郭子儀弟弟郭子云所生。
當然,現在還沒出生。
“這可怎麼安排一下。”李易想著想著,犯難了。
如此好的一家子是不是應該好好安排,但郭昕還沒出生,萬一他爹娶的媳婦兒變了,生出來的是個丫頭,難道學花木蘭?
“易弟,安排什麼?”李隆基哪曉得李易在想歷史名人。
“是後勤補給從哪裡提供,把別的地方佔下來,得殖民,不殖民無法長期統治。”
李易回過神,丟擲個理論。
不把自己的百姓安排過去,地方終究是別人的,沒有例外。
殖民就需要人口,人口得生。
這麼一想,使勁生,現在出生的孩子,需要十六七年才能又有孩子。
晚一點呢,就是二十年。
生孩子是鬼門關,養孩子也不容易,自己要等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