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時候,明明在種完冬小麥後會有一段清閒的時間,結果今年卻更忙了。
當然,以前清閒是指在地裡幹活的男人,婦人還需要織布。
今年不再收取庸和調,節省了大量時間。
他們到李家莊子學習如何紡線、織布,等學會了,李家莊子出人手跟他們回到自己的村子或縣城。
在那裡,東西運過去,同時從當地收購東西給他們做飯。
並不是他們住在李家莊子,李家莊子沒地方。
一捆捆的棉花被運走,一波波的人來了又回去。
努力翻譯經書要傳教的善無畏看在眼中,他把這些事情寫下來,準備整合到經書中去。
經書也分不同的內容,有的內容是專門說事情,把一些情況誇大,然後證明教派的厲害。
比如說後世傳他的事情時,就寫過他去龍宮呆了幾天,等出來的時候,渾身上下的衣服一點沒溼潤。
還有大旱的時候請他求雨,他一作法,大家就看到天空上出現了觀音,觀音手中的瓶子裡流出水,就是下雨了。
他東渡的時候遇到一條河,河上無橋,他乾脆飛過去。
這些事情都是寫下來的,而且傳得有鼻子有眼兒的。
像李易這種用壽命換點東西的,根本不算什麼,屬於正常現象。
李易又沒有整天飛來飛去,就是製作的東西好,有利民的,有賺錢的。
善無畏決定寫李易的事情,估計他寫完,傳到後來,李易也和他一樣神奇。
比如說發現大旱,用泥巴捏出來雞鴨,那些個雞鴨就活了,而且飛快地下蛋,蛋中又出新的雞鴨,很快把蝗蟲吃掉。
順便李易用高粱稈子編出個鑽井工具,鑽井工具突然變大,一夜之間鑽出來萬口井。
誰要是說不可能,給你講實情的人會與你翻臉。
實際上祈雨的事情是真的,但不同的是,找他祈雨的時候,他以各種理由拖延時間。
比如要沐浴了、焚香了,他會看天氣。
覺得差不多的時候再出去作法,天氣看得準,果然下雨了。
“李易以民為先,不出幾年,大唐定然會變得更加厲害,其他地方的人……”
善無畏記下來一些大唐情況的事情後,坐在那裡分析李易和大唐的未來。
李易是否願意打別人他不清楚,他所知道的是李隆基想打。
本來一直打下去,國體會衰落,可是看到李易所做的事情,他發現,別的地方耗不過大唐。
尤其是在知道李易還研究出了厲害的武器時,善無畏不免為其他的地方擔憂。
打仗不利於他傳教,吐藩那裡也有不少人信教。
不過又想了想,他想通了。
他露出笑容:“紛爭之中,若大唐勝,我在大唐傳教,大唐百姓即便佔了吐藩,依舊信我之教。”
是的,一瞬間他明白了,明白自己‘老師’的意思了。
為什麼要來大唐傳教?因為大唐很可能會征服別的地方,到那時,自然把教傳過去了。
他改變不了戰爭,就選擇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