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哪肯聽,他命人剁去石宣的手臂,刺破肚子挖出腸子,像石韜的死相一樣,又將石宣放在火堆上活活燒死,命眾人圍觀,石宣的慘叫聲不絕於耳,周圍的人無不毛骨悚然。這還不夠!石虎又命人將石宣的燒剩的骨灰灑到街道上讓人踐踏,並將石宣親信連同家眷一百多人全部腰斬,屍體扔進了黃河。如此,石虎才解了恨!
當年冬天,鄴城皇宮忽然生了一場莫名其妙的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也不停,整個皇宮燒的一無所有,只剩下殘垣破壁。大雪都蓋不住這場漫天大火!
天作孽尤可恕,人作孽不可活,趙石家族喪盡天良,人神共憤,自取滅亡,這場大火可能就是趙國要亡國的徵兆吧!
第二年春天,石虎打算北上攻打燕國,共分為五路軍隊。其中一隊由冉閔帶隊五千人馬,劉昱,劉毅,譙縱和我被冉閔也被收編在冉閔的隊伍裡。石虎軍隊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諸多縣城將領主動投降,獻上城池。石虎愈加得意忘形起來,誰知慕容儁派騎兵夜間偷襲趙軍,因毫無防備,一時間死傷眾多。因不知對方虛實,石虎只好命軍隊連夜撤退。第二天燕國吳王慕容垂假意投降,石虎信以為真,派大軍前去接應,結果遭到埋伏,燕軍前後夾擊,致使石虎的軍隊潰敗不堪,傷亡慘重,屍體枕藉百里。
冉閔帶的這隊人馬遇到了燕軍的鐵騎萬餘,燕軍以騎兵最為驍勇,趙軍的步兵若與之正面交戰,必然慘敗。此時劉昱給冉閔獻上計策,令所有計程車兵改為步行。而在軍隊的兩翼加上百輛戰車,組成一個方形方陣緩緩前,最前面的幾排士兵手拿槊抵禦騎兵。然後再命劉毅等帶領數支輕騎隊,打游擊戰。冉閔聽從劉昱的建議,用此方陣,雙方僵持半日,未分勝負。到了晚上,譙縱自薦帶領一隊輕騎繞到燕軍後方,出其不備襲擊他的要害。是夜,我與譙縱如利劍一般從後方插入燕軍的內臟,燕軍頓時亂成一團,軍心大亂。此時冉閔和劉昱在前方發起總攻,頓時燕軍的鐵騎潰不成軍,四散而逃。冉閔乘勝追擊,殺死燕軍數千人,又得馬匹數千,大勝而歸。冉閔對劉昱的計策嘖嘖稱奇,誇獎他是難得的軍事奇才,對於譙縱帶領輕騎夜襲燕軍也給予了很大的褒獎。
石虎攻打燕國的五支軍隊,只有冉閔這支取得勝利並且獲得戰利品,其他的四支軍隊皆是一敗塗地。至此,冉閔一戰成名,威震四方,石虎越發的器重並重用他!
回到鄴城,因攻打燕國大敗,石虎生了一場重病。而此時,在邊疆駐守的原太子石宣東宮護衛梁犢擁兵自重,率十萬餘人造反,自稱徵東大將軍,所遇城池,無不摧陷。一時間趙國朝野上下動盪不安!
石虎再次派出冉閔剿滅梁犢。這次我們仍然跟著冉閔出征,冉閔令乞活將軍李農帶領一萬輕騎於洛陽迎戰梁犢,梁犢久守邊塞,在當地頗有威望,民眾們因反感石虎的統治,皆自覺集結武裝力量反抗趙軍。李農與梁犢大戰第一回合,因兩軍人數懸殊,慘敗而歸!此時梁犢已經糾結民眾達十萬人,冉閔部隊寡不敵眾退守至黃河。後面是波濤滾滾的黃河,前方是梁犢的十萬雄師,眾人皆一籌莫展。梁犢初戰告捷,此時士氣大振,必然想一鼓作氣,擊敗冉閔,獲得勝利!冉閔問劉昱:“劉兄可有何計策?”劉昱說:“如今之計,只有背水一戰,卻月陣可以一試!”
何為“卻月陣”呢?在距離黃河百米遠的地方,劉昱用百輛戰車圍成弧形,每輛戰車上都有數名士兵,總共幾百士兵。剩下的幾千步兵在岸上接應,前方計程車兵用大量的箭弩來進攻敵人,陣內計程車兵用槊作為武器,來對付攻入陣內的敵人!並在戰車的前方設盾牌保護戰車。士兵們背水而戰,沒有退路,奮死拼搏,此陣可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冉閔認為劉昱的計策甚妙,立即採納,命將士們部署行動。乞活將軍李農認為此計不妥,卻月陣身後便是波濤滾滾的黃河,若是敵人來勢兇猛,趙軍將全部葬身於這黃河之中!
冉閔最終選擇相信劉昱,運用卻月陣來抵禦梁犢的進攻。
梁犢計程車兵本就有許多是百姓臨時組成,皆是散兵遊勇,根本沒有經過正規軍隊的訓練,而且梁犢求勝心切,急功近利,根本無戰術可言。在“卻月陣”的抵禦下,梁犢計程車兵一批批倒下,屍體堆成了山。
那些烏合之眾眼見此狀,如鳥獸散,皆扔下武器,四散而逃。梁犢的軍隊死得死,逃的逃,不久大軍人數驟減,可梁犢仍然戀戰,不肯放棄進攻。而此時,冉閔派士兵在後方搖旗吶喊,士兵們士氣大振,更加勇猛殺敵!待時機成熟,譙縱劉毅便帶領士兵從兩側包抄梁軍,冉閔率一隊輕騎直搗梁軍中心,生擒梁犢,將其斬首示眾!梁犢已死,梁軍軍心渙散,士兵們紛紛扔下武器投降。
如此,冉閔斬殺梁犢,以少勝多,大敗叛軍!又立奇功一件!一時間冉閔風頭無人能及!
此時趙宮傳來訊息,石虎病重去世,已將皇位傳於幼子石世,其母劉氏封為太后。聽聞石世登基為王,冉閔憂心忡忡。那劉氏本是劉曜之女,當年劉曜被殺後,被擄入趙宮,因姿色上乘,被石虎納為妾。而劉氏之父劉曜正是當年殺死冉閔父親冉良之人,輔佐殺父仇人的後人為帝,冉閔是斷不會同意的!更何況這劉氏與榮昭將軍張豺相通,早就因為忌憚冉閔功高震主,一度想要除掉他!這天下要是被劉氏一族掌握了,那麼冉閔將無立身之地。如今的形勢,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李農勸冉閔:“將軍如今剿滅叛黨,得勝而歸,手握軍權,何不擁立其他賢良的君主呢?”
“此言有理,只是該擁立誰呢?”
“如今聽聞彭城王石遵正鎮守李城,咱們何不去回他一面。”
“便去會一會彭成王吧!”
眾人轉到李城,去求見彭城王石遵。
冉閔進言道:“王爺,石世小兒才十歲,根本不足以擔此重任。臣以為,君主之位應該由賢能之士任之,況且石世即位,大權必將落在劉氏婦人手裡,趙國上下豈能讓一婦人玩弄於股掌之中?
“那依將軍所見,何人適合?”石遵問道。
“君王之位非王爺莫屬!”冉閔說道!“先帝有意傳位於王爺,王爺繼承皇位名正言順!奈何劉氏婦人趁先帝意識不清,冒寫詔書,讓一個十歲孩童繼承皇位。臣恭請王爺順應天意,繼承皇位!臣等願意肝腦塗地,忠於王爺,聽候差遣,絕無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