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互相見禮,初次見面,禮數比較重,依舊是先國禮再家禮,花夫人強撐著老成持重的態度和子矜與蘇言蹊說了幾句話,把遲到的禮單送出去的時候,連坐在遠處的子安都能感覺到她鬆了一口氣。
接了花夫人的禮,子矜也明白是什麼意思,當即便轉頭把蕭歆和子清叫了過來,從袖中掏出兩個平安扣親手掛在了兩人脖子上。
羊脂白玉的平安扣,被銀製的麒麟叼著,周圍飾有祥雲,顯得憨態可掬。
不是太貴重的東西,卻是代表著子矜的態度,“二孃他們幾個都有,你們兩個出生的時候我尚在金陵,這麼多年也沒見過一面,今日補上,可別怪阿姊這見面禮來的遲。”
蕭歆紅著臉搖頭,這個平安扣可比昨天那一車書要有價值的多。
子矜笑著拍了拍蕭歆,若有所思的瞥了眼那位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花夫人一眼,這位倒是不簡單,這麼乖巧伶俐的性子可不像是一般人能教出來的。
一場略顯拘謹的認親禮就此結束,一家人各有各有的去處。
蕭紹去了都護府,蕭敄回了幽州軍,獨孤霖帶著子安子平去了武學,說好了只有一天半的假,自然不能差了時辰。
失學兒童獨孤誼剛一散場就火急火燎的鑽回院子裡替子矜保養孤偃去了,她因為寫話本寫得好,筆名易言在整個幽州都有不小的名聲,官府特意向她遞了橄欖枝,現在在刺史府下面掛了個名,負責配合刺史府在整個幽州移風易俗的活動,偶爾還夾帶私貨宣傳一下州府的相關政策什麼的。
小小年紀就憑著自己的本事吃上了官家飯,獨孤霖也懶得管她,見她行事頗有章法就沒再幹涉過獨孤誼,小孩子家家沒個定性,說不定過幾天就又不想寫話本了,反正憑著獨孤誼的學識再加上她的推薦,想進武學讀書也不是什麼難事。
獨孤霖攢了這麼多年的人脈,不就是給獨孤誼鋪路的嗎?
“今日事情繁雜,我午後再去尋你可好?”
即使現在王琰已經比子矜還要高上些許,子矜卻還是下意識的把她當成了孩子,用略帶誘哄的語氣和他商量。
王琰對於子矜的照顧似乎頗為受用,好說話的很,彷彿經常跟子矜對著幹互相拆臺的不是他一樣。
同王琰說好時間,子矜扭頭快步走到蘇言蹊身邊,問道“昨晚睡得可還習慣?”
“一切都好,只是屋裡的擺設似乎同金陵有所不同?”蘇言蹊斟酌著說了一句。
何止是不同,大概是習慣了金陵四處中規中矩的坐席床榻,王琰對於燕王府中的胡床和一系列配套的傢俱極不適應,也許是昨晚喝了酒,又或者是羊肉吃的有些多的緣故,蘇言蹊總覺得火炕燒的太熱,身上彷彿有一把火在燒,渾身燥熱。
“金陵乃是天子腳下,首善之地,規矩自然比旁處大些,又有許多大儒聚居金陵,時不時的作文說什麼華夏正禮,沒人敢去觸他們的黴頭,故而胡床胡桌之類的物件兒雖然便宜卻從來不曾在金陵流行過,反倒是北方邊州,胡漢雜居對於這些小節不太在意,胡床坐著又比正坐舒服,許多漢人也開始用胡床,高門大戶亦不能免。”
蘇言蹊不無憂慮,說道“燕王府到底是皇家在幽州的門面,若是讓人知道王府之中棄正禮而尚外夷,只怕物議斐然。”
“放心,燕居之所哪是什麼人都能進的。”
子矜笑著解釋,王府用來待客的地方可都是用的竹蓆矮几,無半點逾制之處。
能進到起居之處的不是心腹就是密友,再不濟也是利益相關之人,哪會用這麼一點小事攻訐燕王府。
子矜仔細看了看蘇言蹊的臉色,並沒有太過明顯的疲色,心裡鬆了口氣,叮囑道“你若是覺得不習慣可以重新換一套物什,我在金陵多年,對那一套也挺習慣的。世子府是母親幫著佈置的,你看著哪裡不合適就按著你的意思改改,母親不會介意的。”
蘇言蹊“……”
以前常聽人說燕王世子君子風骨,待人接物溫和有禮,他以前也信過,後來和子矜成婚之後子矜憑一己之力打破了坊間謠言,今日一看,放才覺得那一句溫和有禮的評語並非空穴來風。
旁的不說,能把“不適應歸不適應,反正我適應就好”說的如此熨帖,功力委實不淺。
蘇言蹊組織了一下語言,“想是江南氣候溫和,與薊州大有不同,臣一時不適應也是常有之事,世子不必太過掛懷,臣並非嬌慣之人。”
並非嬌慣之人?
子矜咂摸著蘇言蹊話裡的意思,大約是在表達不滿?
我跟著你受了這麼多苦,好好的江南水鄉不待,偏偏要跑到薊州這鬼地方吃沙子,如今還要被迫適應胡人的起居方式,你好意思只顧著自己舒服嗎?
大概,是這麼個意思?
子矜品出些味兒來了,“莫雲若是有空不妨常與二孃交流下文章,二孃在薊州的文人圈子裡玩的不錯。”
“謝世子引薦。”蘇言蹊見好就收,隨口謝了子矜一句,不管獨孤誼是不是真的在薊州的文人中吃得開,這都是子矜的傳遞給他的一個訊號,子矜並不反對他在薊州正常的交遊,也不怕他趁機打探出燕王府的秘辛傳至金陵。
既然允了蘇言蹊打入薊州的文人圈子,子矜自然不能一點提示都不給,真讓蘇言蹊在外碰壁。
“我聽二郎說,二孃拉著一干文人在研究金石之類的古物,想借著金文回覆上古歷史,如今搗鼓的有模有樣的,找來了不少彝器,還按著形制不同給分了年代,最早的都弄到商時了。”
子矜略一思索,舉了一個比較出名的例子,“他們不知道在哪兒挖出來了一個簋,上面的金文寫了‘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他們愣是對著星圖算出來了武王克商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