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璞命令在全國各地建立了一十三座觀星臺,用來觀測星辰、月亮運轉情況。這些人將會負責對曆法日後的校準。
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王璞下令組建太史監,設太史令、太史丞兩員,各地設監侯,博士等。
太史令由公室子弟擔任,太史丞由墨家弟子擔任。太史監掌測驗天文,考訂曆法,校準時間,每年需要上報農時節氣。
曆法的編訂並不是一兩天就能完成,這一部曆法將會在淮國推行。至於說各國願不願意推行,王璞並不擔心,現在推行的歷法農時誤差非常大,他們只要不想錯過農時,導致田畝歉收,那就只能用淮國的歷法。
淮國因為吞併了楚國大部分土地,疆域變得非常廣闊,需要大量士子前去幫忙。
淮國這段時間又需要編纂《諸子百家》大典,又要重訂曆法,一時間變得非常忙碌,無暇再向外擴張。
淮國專注發展內政,不再出兵,這讓天下諸侯都鬆了口氣。三晉在佔據了半個南陽之地後,也開始消化到手的果實。
同時也因為獲取南陽之地後,三晉需要防禦淮國,原本已經破裂的三晉聯盟,竟然又維持了下去。只不過雖然表面上看三晉依舊聯盟,但是內裡卻是矛盾重重。只不過因為眼前的利益,三晉暫時聯合罷了。
三晉得到了好處,齊國卻是一無所獲,這讓齊國上下很是不滿,又想到燕國不久前趁機攻打齊國,佔領了好幾座城邑,當即決定攻打燕國。
燕國地處苦寒,人口不豐,再加上沒有進行過變法,而齊國已經開始變法強國,燕國本就不如齊國,如何是齊國的對手。
齊國大軍連破七座城邑,燕國連戰連敗,看到這種情況,燕侯連忙派人去向趙國求援。
燕國使者樂仲匆匆趕往趙國求見趙侯。
“外臣曾聽聞,昔年剌王攻淮國,淮國向徐國求援,以唇亡齒寒,說動徐國出兵相助,今天燕國被齊國進攻,燕國不敵,若是燕國被齊國佔領,到時候齊國就從東南兩個方向將趙國包圍了。”
“齊國強盛,南面是淮國,東面是大海,西面是魏國,若是將燕國吞併,齊國再想要獲得土地只能從趙國身上獲得。”
“齊國從東北東南兩面進攻趙國,趙國如何能擋?”
“燕國趙國唇齒相依,若是燕國滅亡,趙國還能長久嗎?”
趙侯和大臣們商議了一番,覺得樂仲說的很對,若是讓齊國吞併燕國,到時候齊國的錢糧加上燕國精卒,趙國根本不是對手。
當即趙侯就對樂仲道:“貴使,燕趙兩國,唇齒相依,孤會派遣大軍前去救燕!”
等到樂仲走後,趙侯當即召集大軍準備前去襄助燕國,就在這個時候另一名大臣建議道:“君上,此番襄助燕國,必然有損失,不若邀請魏國和韓國一起?”
趙侯當即派人去聯絡魏國和韓國,很快三晉再次組建三晉聯軍進攻齊國。
齊侯得知三晉聯軍進攻,連忙召回大軍和三晉對陣,雙方戰於靈丘,齊軍大敗,只得割讓數座城池求和,三晉這才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