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如今幷州境內的教育已經開始提升了一個檔次,劉備開始真正在教育上影響幷州到現在也有五年之久,太行書院第一批十七八歲的學子已經新鮮出爐,到了劉備集團中各個地方的一線開始了他們的實踐之旅。
這些孩子在這些實踐之旅中能夠將自己在太行書院之中學習到的知識學以致用的話,基本上都能夠帶來超越其他普通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而表現優秀的人自然就有機會參加到每一年組織起來的初級遴選制度中,透過了考核的,就能夠成為候補官員,而在這個發展的重要時期,候補官員基本上都是能夠在半年的時間內安排上任的。
因為劉備集團現在雖然人才無數,但是陳琛所制定的框架太過於詳細,想要讓整個社會更加高效地運轉起來,那本身需要的體制是極為龐大的,哪怕是現在只是將絕大多數工作都模糊歸類,由頂層更擁有智慧的人承擔更多責任和工作,並且暫時擱置一些短期作用沒有那麼大的事業。
在官員人手上,還是出現了短缺的情況。
說實話,陳琛還有很多想要建立的部門沒有建立呢。
甚至還有一些體系,本身就是包含了許多的部門的。
比如未來的法律體系,法律體系影響的就是社會法制的問題,倒是隻能先安排滿寵他們把大概的責任都先承擔了,等到人力物力都充裕起來,經濟發展也更好了,再將他們的部門拆分成機構,再增加更多的屬性機構,塑造更加完整的法律體系。
像法律這樣的板塊體系,可不止一個。
只能說,陳琛這就是在仗著年輕的優勢,想要跨越千年,將社會的發展進行一種變相的大提速,只不過這種提速更多是對於框架的搭建,幫助世人縮短了一些路途,少走一些彎路。
也算是給世人一種直觀的感受,視野的開闊。
而在他這種社會框架的搭建、拼裝過程中。
最為基礎的倚仗,就是這種高校聯盟計劃,也就是說,教育才是陳琛最大的倚仗。
其實原本他是沒想要搞這麼大的,只不過是他發現這個世界的人們在經受了這種不同力量體系的滋養之後,他們的思維靈活程度應該都超過了平行世界中同一時期的人。
比如陳琛自己在這個世界生活了二十年,也明白自己的智慧和前世想必,簡直是天壤之別,要是現在的自己回到那個時空,或許成為新時代的陳因斯坦也不是什麼問題,再加上職牌的推動,那就更不一樣了。
果然世界觀念還是會存在侷限性。
這也是為什麼在東漢末期,很多物品的發展速度比原定速度還要快,陳琛有時候見到了還會震驚一下,例如紙。
高校聯盟的初期基本模式,陳琛還是打算仿照太行書院的建立一樣。
在核心地區規劃出一片土地,至少也要是鄉鎮級別的土地,專門用來搭建這座書院。
而基本上這座書院就是這個州的代表性書院,例如太行書院未來可能會更名為幷州書院,而在冀州要搭建的這個新書院,就會取名為冀州書院。在未來,大漢每個州府,都要擁有自己的書院,這將會代表每個州府的教育水平。
而模式還是按照太行書院那般,收的學生也是從小到大,要求在六年時間內學習好足夠的基礎知識,這是基礎教育,在完成了這部分基礎教育之後,可以選擇繼續在書院之中深造,還是直接出來,像是那太行書院的第一批完全培養學子一般,進入一線實踐。
其實就像是現代,選擇成為研究生,還是成為公務員而已。
和工作不同,太行書院出來的那一批學子,那一畢業安排出來的都是一線公務員,遴選制度是給他們一個升遷途徑。
所以在初期階段,作為每個州府核心的書院,收取學生還是隻能按照考核競爭的模式。
雖然這樣會讓世家子弟在初期擁有極大的優勢,但是還是給了寒門子弟一個機會,並且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劉備集團奇怪的人才緊缺問題。
在之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才會繼續在各個郡縣開設分院,並且打通分院向總院的人才輸送通道和完整模式,讓教育可以真正地推廣到整個大漢民間。
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引領教育發展,高校計劃就是為此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