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瑞肯的航天局會議室情況影響不到月球,至少在他們的登月飛船降落月球之前,一點也影響不了。
路上,地質學家彭子真打頭陣,他駕駛的月球車後邊拖著一輛罐車,用來裝冰塊的。
林洋跟在後邊,她駕駛的月球車後邊掛了一輛簡易板車,哦,連板車都不是,上邊沒有板,為了減輕重量,就是一個焊接起來的架子。
架子上帶四個小輪子,無動力的那種,全靠拖拽,而架子上邊放了很多工具和箱子。
兩輛車都在以每小時32公里的速度狂飆,如果不是車輪上的擋泥板把揚起的月壤限制住了,走在後邊的林洋一定會被高高揚起的月壤月塵籠罩住。
本來他們不應該開這麼快的,因為在原始的地方開車要小心,因為你不知道什麼地方看起來沒問題,其實上邊只有一次薄薄的結構,下邊則是深不見底的斷層。
車輛一下子衝上去,很可能就會變考古遺蹟和人類登月紀念碑。
不過他們走的這條路是已經被探明的路,月球車要找水,所以就需要四處出擊,十個月的時間,它們已經在月宮二號和陰影區之間趟出了好幾條安全的路線。
如果真的是第一次走這條路線,兩人則會根據探路協議走走停停,並且帶路人隔一段時間就要換人。
實際上在前邊帶頭的彭子真已經無數次想停車了,作為地質學家,來到月球上還沒開展地質考察呢,就先裝了幾個小時的沙袋。
阿福說笑那也是地質考察,但他心裡是不認的,那算個球的地質考察。
現在一路走過來,他開車的時候也在觀察四周,發現了不少優秀的考察點,他恨不得當時就下車拿著地質錘去敲石頭,可惜不行,他們這次的任務是進入陰影區把冰塊取回來。
甚至如果可以的話,最好一次就把那裡的冰儲量搞清楚。
每小時30多公里的高速,在直徑只有60公里的隕石坑裡做機動,一會的功夫他們就來到了距離基地不遠的永久陰影區邊緣。
根據那裡的多條車轍印顯示,再往前20米,就是“入口”。
兩人的車漸漸慢下來停在這裡,彭子真過來幫林洋往下搬箱子,然後開始組裝一個裝置。
一個名為“太陽能捕捉與反射跟蹤裝置”的東西。
“子真,你先把架子支起來。”林洋搬著一個箱子說道。
“好的,林姐。”
彭子真聞言拿起了支架,先用鐳射找平裝置和鏟子整理了一小塊平地,然後開啟支架放到了中間。
兩人拿出電池、轉頭、智慧控制器等等,都安裝完畢。
最後,彭子真開啟一個箱子,取出幾片光滑的金屬鏡片拼合在了一塊,裝在了支架頂部的轉向頭上。
“好了,子真,你把信標裝在你的月球車上,我們測試一下。”
林洋啟用裝置,頂著金屬鏡面的伸縮金屬桿開始上升,最後定格在十米高,然後支架兩側的太陽能板也立了起來,自動調整方向和角度,擺出了最合適的太陽能獲取角度。
因為信標追蹤訊號還沒有啟用,所以上邊的金屬反射鏡面沒有調整準確角度,而是在緩緩轉動。
那邊彭子真把信標裝好開機,“可以了,林姐。”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