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望遠鏡的升級換代非常麻煩。
哈珀望遠鏡在軌三十年了,而且自從太空梭退役之後,它就再沒有維護和升級過,所以它已經很老了。
本來它的繼任者韋伯望遠鏡好幾年前就該發射了,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它一鴿再鴿,一直鴿到了現在,鴿到了“巡天”望遠鏡的升空入軌。
事實上“巡天”望遠鏡的升空也不容易,甚至它的名字應該叫“巡天號”望遠鏡或“巡天光學艙”。
在天夏最初規劃天宮空間站時,核心艙兩側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實驗艙,而是其中一個是實驗艙,另一側是一個“巡天艙”,這個巡天艙的核心裝備就是一個直徑兩米的太空望遠鏡。
也就是說,在最初的一版計劃中,巡天望遠鏡是空間站的一部分,是“共體飛行”的。
但在後期的研究中發現,由於空間站自身的執行及內部人員的活動、航天器的對接等都可能給空間站帶來一定的震動,過大的震動會對太空望遠鏡的成像帶來嚴重影響。
因此在後期的設計中,望遠鏡就從空間站的規劃中摘除了,而是做一個獨立的“光學艙”與空間站一起飛行在400公里高的軌道上,於是就變成了“共軌飛行”。
儘管巡天望遠鏡已經不再是空間站的一部分了,但是天宮空間站依然讓它保留了“巡天號”的名稱。
畢竟等到之後維修、檢修、補給、升級的時候,它會跟空間站對接,又會變成空間站的一部分。
隨著人類航天科技的發展,製造和發射人造太空裝置越來越容易,以至於太空裝置的數量開始暴漲。
甚至有些計劃一發射就是幾萬顆人造衛星,雖然它們個頭都很小,但架不住數量多,一個計劃的人造衛星數量可能就超過之前人類發射人造衛星數量的總和。
太空中的人造裝置越來越多,地球上的天文望遠鏡就遭殃了。
本來大氣層就是地面太空望遠鏡的一大敵人了,它阻擋了望遠鏡對太空的觀測,好似讓望遠鏡得上了“白內障”。
現在無數人造衛星在太空飛行,無時無刻不在反光,好像你對面開來了很多車,而這些車還都在開遠光閃你。
這你要是還能看見路,那你是真牛批!
而在這個時候,擁有一架太空望遠鏡就好多了。
首先大氣層的影響減小到了最低,它不會擾動影像、超高視相度、沒有大氣散射的背景光、不會被臭氧層吸收紫外線等等,好處很多。
而且太空望遠鏡也在太空軌道上,跟人造衛星一樣,只要不被撞到,那就不會有影響。
只是未來人造衛星肯定會越來越多,這是不可逆的,因為人類需要越來越多的人造衛星。
至於那些地面的天文望遠鏡,那就沒辦法了,除了讓望遠鏡調整執行時間,避開影響最大的人造衛星群,再就是讓衛星製造公司把人造衛星的外表變“暗”,不讓人造衛星的反光那麼厲害。
除了這些,只能是多發射太空望遠鏡,而發射不起的,就等太空望遠鏡多了,花錢租用。
事實上就是那樣,太空軌道上的人造設施只會越來越多,就在巡天光學艙升空沒幾天,美瑞肯那邊的充氣空間站就發射了。
這個充氣空間站發射的時候是壓縮狀態,等到達預定軌道位置之後進行充氣,幾個小時之後就膨脹成了一個巨無霸。
它的直徑達到了空間站全所未有的10米,長度也達到了17米,可居住空間直接達到了1000立方以上,瞬間超過了星空客棧的可居住面積,奪得了“人類最大單體空間艙室”的稱號。
一下子,美瑞肯航天方面就揚眉吐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