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十億人圍著各種電子裝置觀看演示、登陸器固定風景、火星車緩慢變化風景、直升機飛行風景的時候,聯合國那邊也忙成了一團。
之前的時候,所有人都在關注直播,這一直播就是好幾個小時,現在終於又到了趕路的時間,所有人終於可以上廁所了。
包括大部分觀看直播的平常觀眾也是一樣。
現在這種情況,也就科學家們會關注,一般人只想看幾個小時之後的外星人接觸瞬間。
那才刺激。
“科幻文化”在地球上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組成一個很大的體系了,光是與外星人接觸方面就有很多講究。
比如有一部很出名的老科幻電影就直接用了一種接觸分類做了電影名,也就是《第三類接觸》。
根據人們歸納的人類與外星人接觸模式,它們被分成了六類。
第一就是零類接觸,也就是遙遠的目擊,大多數就是看著外星飛碟從天空急速飛過,或者遠遠看到奇形怪狀的外星人,然後下一刻外星人就消失了。
甚至看不清和不確定也是一樣,都是零類接觸。
目前國際上大多數跟外星人有關的目擊記錄都是這樣的。
之後是第一類接觸,這就是近距離目擊了,這類接觸大致可以看清外星飛船和外星人輪廓模樣。
然後是第二類接觸,也就是人體的某一部分觸及不明飛行物上某一東西或目擊觸擊遺留痕跡,是見不到外星人的那種。
再後邊是第三類接觸,這種接觸方式最令人津津樂道。
這種方式就是人與外星人進行直接接觸,看清了不明飛行物,或許這種時候可以確定是外星飛船,特別是看清了其中搭乘的類人高階生命體,比第一類接觸更近。
至於第四類接觸,那就玄乎了,它是透過心電感應與外星人進行溝通,就是那種“我跟外星人神交已久”的案例。
你要說找證據,抱歉,沒有,我們只是心靈上的溝通。
這種接觸模式也是大多數研究者所不承認的。
畢竟,太玄乎了。
但是也有人對這種接觸方式深信不疑。
畢竟接觸者是外星人啊,要是不玄乎那還叫外星人嗎?
最後,就是第五類接觸,是人類用友好的資訊與外星文明進行聯絡。
不過這是愛好者分出來的分類,有些人不僅不認可“第四類接觸”,連這個大分類都不認可,比如曾任美瑞肯空軍部《藍皮書計劃》顧問長達二十年之久的天文學家海內克博士。
他就將那些和外星人進行了直接接觸,看清了不明飛行物,特別是看清了類人高階生命體的接觸事件分為三類。
第一類接觸是不明飛行物沒有影響周圍的事物,也就是根本沒有目擊記錄,來沒來真不知道的那種。
就跟之前“宇宙有沒有外星人”的辯論一樣,畢竟誰也沒見過。
當然現在嘛,這個辯論不用辯了,外星人已經來了。
第二類接觸是指飛行物影響到了周圍的事物,但是沒有看到實體不明飛行物或外星人,比如地面留下規則的燃燒痕跡、出現麥田怪圈、不該出現輻射的地方出現了異常輻射等。
第三類接觸是指看到該飛行器上的外星生物,包括與之直接接觸的情況。
後來又有一些通俗報刊和科幻,描述了有些人被外星生物劫持之類細節,稱之為第四類接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