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天”實驗艙發射成功,空間站裡的三位宇航員終於有了專用的科學實驗艙,不用在“天和”核心艙裡做簡單實驗了。
“天和”這個核心艙的名頭就是指的天宮空間站核心,它包括節點艙、生活控制艙和資源艙3部分。
它總共有3個對介面和兩個停泊口,對介面用於載人飛船、貨運飛船及其他飛行器訪問空間站,停泊口用於兩個實驗艙與核心艙組裝形成空間站組合體,另有一個出艙口供航天員出艙活動。
它的軸向長度有16.6米,大柱段直徑為4.2米,小柱段直徑有2.8米,主要用於空間站的統一控制和管理,以及航天員生活,具備長期自主飛行能力,能夠支援航天員長期駐留,支援開展航天醫學和空間科學實驗。
它不是天宮一號、天宮二號那樣的空天實驗室,一號、二號是為了測試用的,所以功能全而簡單。
核心艙是整體空間站的一部分,空間站又有專門做實驗的艙室,所以它就不用做的那麼全面了,有做實驗的能力,但也就是為了不浪費空間。
現在專門的“問天”實驗艙上來了,空間站終於可以做更高層次的實驗了。
“問天”實驗艙的軸向長度約15米,最大直徑為4.2米,跟核心艙一個重量級,都超過20噸。
對了,這個“問天”實驗艙不是“天問”系列的行星探測任務,也不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別搞混了。
發射成功之後,航天中心馬上召開了例行釋出會,在總結了此次任務的得失之後,開始釋出一些後期要執行的計劃。
比如“夢天”實驗艙的發射時間、第二枚長征九號的建造情況、明年載人登月的情況等等。
這些資訊都引起了媒體相當大的關注度,不過最讓媒體關心的則是最後說的有關“新長征九號”超重型運載火箭的資訊。
一款火箭出來之後肯定不會就此定性,肯定還有各種改版,加個“ABCD”之類的字尾。
很多記者做功課,也知道原定的長征九號還有“A”和“B”兩型,就是去掉相應數量的助推器,以達到變換運載能力的效果。
比如去掉兩臺助推器,讓運載能力降到100噸。
去掉全部的助推器,讓運載能力降到50噸。
這樣一來,長征九號的運用就更加靈活了,因為有的貨物塊頭夠大,但重量卻不大,用完全體的長征九號很浪費,長征五號又運不了,麻煩。
長征九號的“A”和“B”型,就是幹這個的。
但是這次釋出會不一樣,沒說這兩個新型號,而是直接說的“新長征九號”,這就奇怪了。
緊接著,又一個訊息被甩了出來,已經執行過好幾次的長征五號也加了一個“新”字,而且它的發動機也換了,換成了新材料發動機。
最重要的是,它竟然也要搞回收。
根據記者們的理解,這款火箭最開始就沒想過搞回收啊!
而且它的回收很刺激,是芯一級帶著四個助推器一塊進行回收,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芯一級的長度不得不作出調整。
一級做了調整,二級也要跟著調整。
所以回收版的長征五號除了外形看著跟原來差不多之外,也就底部多了降落支架,其實內部也新換了很多東西。
看到了長征五號的後續改造計劃,記者們突然就跟前邊長征九號的情況關聯了起來。
「長征九號也要搞回收?!」
想到這個可能,記者們的心思可收不住了,馬上開始問問題,但是都沒得到準確訊息,搞的他們百爪撓心。
不過他們內心已經確定了,長征九號肯定要搞回收。
只不過這種超重型火箭為什麼要搞回收?
目前國際上搞超重型火箭回收的,好像只有商業航天領域太空叉公司的星艦發射系統。
星艦發射系統搞回收的目的是為了節省發射成本。
不能回收的話,發射次數一多非破產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