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航天裝置的感測器發出警報,那真是常有的事。
甚至別說航天感測器了,就是航空感測器都是過敏型的。
都是寧可誤報也不能讓情況出現時報不出來,基本就是“寧可錯報一萬,不可放過一個”。
航天器上一般都是安裝多套感測器,互為冗餘、互為佐證,單一感測器報警很可能是誤報,但是絕對不能不報。
一旦有警報,就需要立即進行人工確認,確認沒問題之後才能關閉警報。
如果嫌煩,調低了感測器的敏感度,那就是作大死。
航天史上,這種事太多了。
尤其是早期的航天活動,沒有經驗,感測器也不敏感,有錯誤沒有發出警報,然後航天員犧牲了。
現在的種種安全設計,都是前人都生命探索出來了。
就像載人航天器發射和返回大氣層的時候,宇航員要帶頭盔。
現在感測器非常敏感,航天器就經常會有誤報事件,
比如國際空間站上,一點點灰塵落到煙塵探測器上,引起的煙火警報,或者系統判斷故障,引起的毒氣洩漏警報。
還有航天員在天宮二號進行天夏首次艙外行走時響起的火災警報,也是誤報。
最後查明是艙門開啟之後陽光照到艙內裝置上,導致溫度升高,電腦誤判是火災,才觸發了火災警報。
別看每次警報都會讓航天員們瞎折騰一陣,最後都確定是誤報,但這都是他們的生命保障。
這次是誤報,但下次呢,哪怕有一點點疏忽,他們的生命可能就沒了。
甚至還可能把昂貴的航天器報銷掉,然後在太空軌道上留下大片大片的太空垃圾,遮蓋掉人類走向星空的道路。
這次也一樣,電腦自動報警,指揮大廳迅速鎖定了報警地點,然後讓工程師去檢查。
“6號燃料加註口異常。”
一聽大機率不是火箭的原因,大多數人都鬆了一口氣,現在只看工程師的檢查人工了,希望問題不大。
工程師很快檢查了6號燃料加註口,發現沒有任何問題,是一次誤報。
既然是誤報,那發射任務自然繼續,可沒過一會,竟然又一次系統報警。
工程師們有的是耐心,很快對報警地點進行了人工檢查,結果還是誤報。
好吧,兩次,總該可以了吧。
他們一直檢查到現在,已經確定沒有任何地方異常了。
從唐超那裡購買的技術確實牛批。
可是沒一會,又一次系統報警。
不僅工程師們,連一般人都感覺不對勁了。
明明檢查沒問題,怎麼系統老是報錯?
快速人工確認,果然,誤報!
火箭沒問題,那就是發射中心的系統有問題了。
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竟然是發射中心的一名員工,他在電腦上插了一個隨身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