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學會了城神經之上的內容,生活就會得到極大的改善,這是所有子民們,對城神經的統一共識。
這次名為‘頭腦武裝計劃’的運動,在後面不久遠的未來,也成為了奠定整個元城文化的一次運動。
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至於劉雲鼎……
則為了秦嵐的某個目的,在元城內部四處奔走,挨家挨戶的物色人選。
劉雲鼎對此事,投入了相當大的熱情。
彷彿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義一般,對此樂此不疲。
秦嵐看劉雲鼎這邊沒有異常之後,就終於來到了,元城之外的,最後一個村莊。
百良村。
百良村作為三個村子裡面最小的一個村莊,只有一百二十戶人。但人口的稀少,並沒有讓他在元城的內部喪失存在感。
反而,百良村的一部分村民,在整個元城內都有極其特殊的地位。
讓人懼怕,又讓人尊敬。
那就是……
‘先生’!
先生,是一個統一的稱呼。
具體來說,有‘教書先生’,‘郎中先生’,‘教武先生’,‘木工先生’等等等等……
整個元城,唯一的三位教書先生,全都在百良村。
基本上元城內,那少部分的識字的‘文化人’,都是從百良村中出來的。
包括劉雲鼎,也是百良村人。
除了羅米紡織作坊的當家之外,基本上歷代元城內的文化人,都是從百良村中出來的。
當然,對於原來的元城人來說,識不識字,或者是會不會武,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大的影響。所以百良村的先生們,雖然受到了其他人的尊敬,但實際上,在元城內的影響並不大。
只有楓葉村和在野村的村民們生病了,亦或是家裡缺了什麼東西,要修繕房子的時候,才會去百良村,找郎中,木工等。
這些郎中,木工本身的技藝,也並不是多精湛,只能解決一些尋常的問題而已。
也有三位百良村出身的郎中,在元城城區開了藥房,負責診治城區人們的病。
至於其他的百良村的村民,只有約莫著三成,靠著種地為生。
剩下的村民,則都是靠著自身學來的藥理知識,前往叢林中採山藥為生。
百良村,就是這樣一個,和元城其他地方略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的村子。
畢竟在吃飯都成問題的情況下,也沒有人想要學什麼文化知識,這都是在吃飽飯之後才能乾的事。
但,吃飽飯的問題,在秦嵐出現後,已經將要得到解決了。
一旦這茬作物全部收穫之後,這個收穫季過去,元城的村民,就再也不會為吃飯而困擾。
這時候,百良村的重要性,便凸顯出來。
這是一個極其符合秦嵐未來計劃的村子。
就算有些成色不足,既然有這麼多現成的人才可用,秦嵐哪有不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