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我頭疼的比以前更厲害,耳鳴也更頻繁了。無奈只有請假,由父親領著去了醫院。
醫生說是因為我長期睡眠不足,精神緊張導致神經衰弱誘發偏頭痛,最好休學靜養,然後開了一大堆藥。遵醫囑,我也只好向學校請了長假回家養病去了。
不知道是不是藥物的作用,雖然每天午飯後頭腦還是有些發昏,但左邊太陽穴不再痛了,耳鳴的次數也一天少過一天。
我以為我很快就能再回到學校,直到再一次拿起書本,才知道這個很快的參照速度竟然來自蝸牛。原來頭痛和書本在暗地裡已經發生了超有宜的關係,形成了條件反射。
這讓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腦袋裡會經常不受控制的蹦出許多如果來——如果當初考大綜合的時候我沒有忽略考試時間,如果考英語的時候不會的題我全選一個答案,如果我報考復旦或南大,如果我選擇北方交大……
雖然每次回過神來,總是強迫自己不要去想這些如果,但彷彿這些如果正是被每次理性站上風時“不要去想”的想法反覆加深的。
後來我發現,對於這些如果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去,只是每當回到斗室時那些鬱結的牢騷便會重新佔據上風,慢慢地蓄積著反對外出的力量,只是這些力量還不夠強大,不足以拉扯住我的腳步。
那是一個飄雨的午後,我頹坐在臥室的書桌前隨手胡亂的翻看著隨筆,無意間看到了自己摘抄的一句的話“我思故我在”。
忽然想起俞趙敏跟我說過的關於笛卡爾的話,“那你真應該上網搜一搜,他說不定可以幫你解惑。”想到這裡我立馬站起身來,尋了把傘便急匆匆出了門,直奔最近的網咖而去。
出乎意料的是網咖裡並沒有幾個人,可能是因為它的很大一部分衣食父母們還都在上課吧?當然這是後話。
當時我哪有心思分析這些,交了錢便直撲到電腦前,迫不及待的開啟瀏覽器飛快地鍵入“迪卡爾”三個字,然後毫不猶豫的點開了“迪卡爾愛情方程”的引申搜尋詞條——
1649年,斯德哥爾摩的街頭,52歲的笛卡爾邂逅了18歲的瑞典公主克里斯汀。幾天後,他意外的接到通知,國王聘請他做小公主的數學老師。
跟隨前來通知的侍衛一起來到皇宮,他見到了在街頭偶遇的女孩子。從此,他當上了小公主的數學老師。
小公主的數學在笛卡爾的悉心指導下突飛猛進,笛卡爾還向她介紹了自己研究的新領域直角座標系。
每天形影不離的相處使他們彼此產生愛慕之心,但天不隨人願,公主的父親國王知道此事後勃然大怒,下令要將笛卡爾處死。
在小公主克里斯汀的苦苦哀求之下,國王才收回成命將其放回法國,事後克里斯汀公主也被父親軟禁起來。
笛卡爾回法國後不久便染上重病,他日日給公主寫信,因被國王攔截,克里斯汀一直沒收到笛卡爾的信。
笛卡爾在給克里斯汀寄出第十三封信後就氣絕身亡了,這第十三封信內容只有短短的一個公式:
=a(1si
θ。
國王看不懂,便將全城的數學家召集到皇宮,但沒有一個人能解開,他不忍心看著心愛的女兒整日悶悶不樂,就把這封信交給了克里斯汀。
公主看到信後,馬上著手把方程的圖形畫了出來,看到圖形,她開心極了,她知道戀人仍然深愛著她,原來方程的圖形是一顆心的形狀。這也就是著名的"心形線"。
國王死後,克里斯汀登基,立即派人在歐洲四處尋找心上人,無奈斯人已故,先她一步走了,徒留她孤零零在人間...
據說這封享譽世界的另類情書還儲存在歐洲笛卡爾的紀念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