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郭嘉等人也開始往回折返。
他們當然不會想到宛城的變故,也不知道曹操派來通知他們的人此刻正馬不停蹄而來。
“為何會如此不安?莫非我算漏了什麼?”郭嘉自語道。
沒有其他武將陪同,但是荊州兵馬還是撤走了。
郭嘉也沒下任何說辭,他給荊州將領看的,就只有一件東西——聖旨。
是的,此行之前,郭嘉便向曹操建議,奏請天子下詔,一方面封賞劉表及荊州要員,另一方面,便是表明一個態度——曹操此次出兵,是代表天子本人的意思,任何敢於阻撓之人,便可視為違抗天子,也就是造反。
荊州的將領見到這道聖旨,自然是不敢做決斷的,他們即便不撤退,也不敢再繼續進軍了。
就算他們去請示劉表,這一來一往,時日也足夠了。
可是郭嘉卻始終不放心,即便是將一切都安排周詳了,卻總感覺漏掉了什麼。
此次來宛縣,主要的目的只是為了將張繡的異心彰顯出來,這樣曹操便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他了。
不過李傕的出現,是郭嘉無法算到的。
沈容和李傕的盟約,幾乎沒有外人知道。
而就是這樣一個小疏忽,卻註定了此次宛城之行的悲劇……
————————————————
無論是曹操或是郭嘉,都不會想到,他們的隱患遠遠不只是這些。
袁術稱帝一事,又開始進行了。
張楓再次見到袁術,一面訴說自己如何失算,一面稱頌袁術何等英明。
見袁術有些得意之時,張楓又不失時機地引導他錯誤地估計了天下形勢。
在張楓的慫恿下,袁術似乎已經看到了改朝換代之後的繁榮。
為了讓天下諸侯表明態度,袁術最終下令,所有程式加緊進行,稱帝勢不容緩。
滿堂文武,有的堅決擁護支援,有的極力反對。
而在他們爭吵之時,張楓已經帶著滿意的笑容悄悄離開了。
張楓清楚,袁氏兄弟在這一點上倒是出奇地相像——一旦認定的事,便不會再改變。
就像他對糜竺說的,袁術稱帝,其利有三:
第一,曹操騎虎難下,只能出兵討伐,這樣便可消耗掉曹操的實力;二者,袁術是呂布唯一的盟友,袁術失勢,呂布也不會好過。
當然,最重要的,便是第三點。
張楓也可以藉此進入到劉備陣營,藉助他們的力量,將呂布殺掉。
既然已經完全脫離了夜鋒,張楓現在便根本不關心自己的怒火會燒死多少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