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拓並不傻,想在這皇城中立足,自然要靠向一方,但靠向皇帝的話,與曹操乃至段軒的關係便會變得很尷尬。
從段軒的描述中不難聽出,贏拓是非常恨他的,而這種私情,會完全左右他的選擇。
段軒沒有告訴郭嘉,他在方才,曾問了四賢老一件事。
被曹操營救,得以保留夜鋒之種,被皇帝重用,得以恢復夜鋒,卻為何要選擇董妃呢?
對這一點,四賢老的回答,卻讓段軒實在無法接受。
唯念蒼生,這是夜鋒皆從的大義,可沒有人知道,其實前面還有四個字——漢室將傾。
飽受昏君無道之苦的幾位賢老,早已對大漢失去了信心。
其實他們創立夜鋒的初衷,便有亡漢之意。
只不過當時不能以反叛之名招募部下,所以便打著扶漢的旗號。
河北總堂、東南總堂之舉,並非背棄了夜鋒的大義,只是他們的做法,讓北方總堂很難堪。
與其他總堂不同,北方總堂中與漢朝權貴和士族大家接觸得最多,有很多時候行事需要這些人的幫助。
假設當年黃巾起義之時,北方總堂不是出面剿滅,而是順勢響應,後果不堪設想。
可以想象得到,那些費力結交的權貴之流為了自保,必會將自己知道的所有夜鋒人員供出。
這種損失,不是北方總堂能承擔的。
另外兩堂的賢老都非初創之人,不會理解其中艱辛。
痛定思痛,北方總堂決定繼續偽裝下去。
而東南總堂之所以屢次派人來破壞北方總堂的行動,便也是因為痛恨這種不乾脆的做法。
……
段軒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卻只換回了失望。
此時被郭嘉一問,抑鬱又湧上心頭。
郭嘉笑了笑,對他說道:“人生在世,又豈能盡皆如意?”
“是啊,虛度三十載,憾事頗多。”
“哦?子墨兄有何憾事?”
“當年董卓遇刺,我若是在旁,或許他便不會殞命;而後因我一時衝動,致使長安遭難;撤離總堂時,又未能救出雲笑;更甚者,師傅蒙難,我亦未在其側,過了數年,卻也未能去河北拜祭,讓他老人家埋骨他鄉……”
這樣聽來,還真是有不少遺憾啊。
郭嘉微微也有些動容,雖然平日裡他們二人有時也會爭執,但其實算得上是知音。
這恐怕是郭嘉生平中少有的衝動時刻吧,他忽然轉頭看著段軒,鄭重地說道:
“子墨兄放心,有你我相助,主公必能輔佐天子再復漢室。那時,哪裡都是大漢,哪裡都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