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帝大怒,下詔逮捕黨人。太尉陳蕃卻拒絕平署詔書,但這並沒有阻止如李膺等忠義之士被捕受刑。
陳蕃再度上書勸諫,卻被桓帝免職,同時被免職的還有司空劉茂。
第二年,桓帝竇皇后的父親槐裡侯竇武上書為李膺等人求情。與此同時,宦官派系向桓帝進言,說天時已到,應大赦天下了。其實他們之所以這麼做,不過是因為李膺等人在獄中故意供出了宦官子弟,宦官怕惹禍上身。
於是桓帝於同一年六月庚申日,改元永康,大赦天下。李膺等人被釋放,但卻只是放歸田裡,終身罷黜。
這便是東漢歷史上的“第一次黨錮之禍”。
而僅僅過了一年,漢桓帝劉志駕崩,靈帝劉宏繼位,尊竇皇后為皇太后,任命其父竇武為大將軍,並再度被任命陳蕃為太尉,與司徒胡廣一起主持朝政。李膺、杜密、尹勳、劉瑜等人也得以重新被起用。
但以曹節、王甫等人為首的宦官派系則在竇太后面前諂媚侍奉,致使竇太后多次在他們的慫恿下胡亂下令。
在竇武等人強烈建議下,處死了宦官管霸、蘇康等,但竇太后卻保護著曹節等宦官要人,不願士人去處罰他們。
竇武等人準備趁天有凶兆之時,動手除去宦官曹節、王甫一黨。
九月初七,竇武休假回家,宦官盜出他的奏摺,得知了士人的計劃。於是,他們在當夜歃血共盟,發動了政變。
宦官與皇帝的乳母趙嬈一起,矇騙年幼的靈帝,殺死親近士人的宦官,搶奪印、璽、符、節,脅迫尚書假傳詔令,劫持了竇太后,並下令追捕竇武、陳蕃等人。
太尉陳蕃率眾反抗,最終在尚書門因寡不敵眾被擒,當天被害。
竇武起兵對抗,宦官等人假傳詔令矇騙剛回到京師的護匈奴中郎將張奐,張奐誤以為竇氏叛亂,便與少府周靖率五營士與王甫所率領的千餘虎賁軍、羽林軍一起進攻竇武。竇武被重重圍困,無奈之下自殺,與其相關之人也多被殺害。李膺等再次被罷官,並禁錮終生。
陳蕃的友人朱震因藏匿陳蕃之子陳逸被告發而全家被捕,但他雖受酷刑卻誓死保護陳逸,陳逸因而得以倖免。竇武的府掾胡騰收葬其屍為其發喪,也被禁錮終生。竇武的孫子竇輔,當時年僅二歲,胡騰冒認他是自己的兒子,竇輔也得以倖免。
張奐深恨自己被宦官欺騙,害死國家忠良,拒絕封賞,並要求為竇武、陳蕃等人平反,迎回竇太后,同時推薦李膺等出任三公。
就在靈帝準備同意他的建議時,宦官開始向靈帝進讒,結果反而是張奐被追究責任,他自赴廷尉,被拘留數日,罰俸三月。最終也被罷官回家,禁錮終生。
宦官見竇武、陳蕃、李膺、杜密等人的名望仍然很高,於是向靈帝進讒言,誣陷黨人想要謀反。當時只有十四歲的漢靈帝被他們欺騙,下令追查士人一黨。
李膺、杜密等人皆被抓捕,而之前上書彈劾侯覽及其家屬的山陽東部督郵張儉,則被迫開始流亡。
這便是“第二次黨錮之禍”。
而夜鋒的歷史,便也正是從這時開始的……
隆隆的雷聲伴著大雨,讓夜色中的洛陽顯得更加淒涼。
何興漢用手抹了一把臉,低聲對身邊的人說:“張將軍,你覺得此事有多大把握?”
“微乎其微,但此事因我而鑄成大錯,即便明知必死,我也要去一賭。”旁邊的男子面色堅毅地說。
他便是已經被免去了官職的護匈奴中郎將張奐,雖然被罷官回鄉,但他胸中那口怒氣卻無論如何也出不來。自己的一世英名竟然被一群閹黨給毀了。
回鄉後,他整日活在懊惱和悔恨之中,沒過多久,他便聽說了李膺等人被捕、張儉流亡的事,於是,他聯絡上昔日結交的江湖豪俠何興漢,潛伏回洛陽附近準備藉助他和他的弟兄們營救李膺等人。
今天恰逢雷雨交加,正好隱匿行蹤,於是,張奐一眾人等便在夜色中展開了這次難度極大的營救。
幾經周折,這百十號人才全部混進了城中。今夜街上巡防計程車兵並不多,當然,沒人願意被大雨澆著還傻走在大街上,只是迫於命令才不時出來受一回罪。
天空中電閃雷鳴,張奐看了一眼何興漢,說道:“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