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丁與玉清門的人在冀州城休息了一晚,然後一起趕往下一站兗州。
途中,忽然從後面追上來一隊兵馬,看旗號是來自冀州的廂軍,足有兩三千之多,前進的方向也是兗州方向。小丁好奇,這些冀州兵要去兗州幹什麼呢?
冀州和兗州都屬於內陸的州府,不在邊疆,應該不會有戰事,可是,為什麼冀州兵卻要前往兗州呢?
這可真是奇了怪了。小丁暗自琢磨,百思不得其解。
大軍過後,留下一路煙塵。眾人只好暫時先休息一下,等煙塵散去之後再繼續趕路。
大家從馬上、車上下來,活動手腳,開啟水袋水囊補充體內水分。
長時間騎在馬上和坐在車上,四肢得不到舒展,也是很累的。
等待煙塵散去,大家這才重新上路。
冀州距離兗州,也同樣需要五六天的時間,中途果然正如小丁所料,經常會因為趕路而錯過村鎮,大家有了在冀州購買的物資,晚上便在路邊支起帳篷露宿,埋鍋自己做飯,倒也並沒有受多少苦。
兩天後,大家繼續在路上朝前面走著,忽然從後面再次追上來一隊兵馬,依然是大宋國軍隊的裝束,看旗號上面寫的是個大大的“晉”字。
小丁一看就知道,這隊人馬乃是晉州兵。同樣是兩三千人的隊伍,一路朝著兗州的方向快速奔去。
看著這隊兵馬的遠去,小丁仍是在心裡畫著問號。晉州兵怎麼也去兗州?難道兗州出了什麼事情?
接連有冀州兵馬和晉州兵馬都前往兗州方向,這讓小丁不得不起了疑心,兗州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個時代不像後世的資訊那麼發達,有什麼新聞可能用不上幾分鐘就可以全網知曉。這時代的資訊傳播全靠人力。即便是朝廷釋出個新的公文或法令,也都是透過驛站,由人力傳播到各地。
因此,即便是冀州緊挨著兗州,但兩個城池之間也是相隔數百里的距離,若是其中一個城池發生什麼事情,等傳到另外的城池也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如果沒有專人去送信,只靠百姓民間傳播,可能一兩個月都未必能夠傳來訊息。
小丁在腦海中猜測了很多種情況,最終也無法確定到底兗州發生了什麼事情。既然想不通,那就繼續抓緊趕路吧。
一路風塵僕僕,再行了三四天的時間,終於來到了兗州城。這裡是鄭蝶兒和白駿飛的家鄉。大家進城之時,依然可以看到,城門口處的大牆上仍然貼著白駿飛與鄭蝶兒的畫像,旁邊的公告上寫著懸賞捉拿這二人的榜文。
小丁等人一路進城,發現有一隊兵馬迎面走來,正要準備出城。看旗號上面寫的是個大大的“兗”字。
小丁再次愕然,兗州兵要出城?冀州兵和晉州兵沒到兗州?
這些兵馬都要去哪裡呢?難道是邊防有敵人犯境?
可是,大宋國的敵對國家通常就是北方的大哈喇國和大夏國啊?為什麼這些兵馬要往南去?難道是南方有別國侵襲大宋國?
但據小丁所知,大宋國的邊境戍邊兵,向來都是不少的,通常是不會呼叫內地州府的廂兵的。何況大宋國還有上百萬的禁軍大軍,時刻嚴守著邊防。
路上形人全都讓到路邊,等城裡的大軍出城之後,大街上才恢復往常。
小丁大致看了下這兗州兵隊伍,也同樣只有兩三千的樣子。帶隊的首領是一位都指揮使級別的軍官。
等讓過部隊大軍之後,眾人在城中找了客棧住下。小丁當初在兗州城曾滯留好幾天,對兗州城也算是比較熟悉了。尤其是去往知州府和兗州王府的路,已經深深記在了他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