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說,明眼人都看得出,李廣和張騫的存在完全是為了配合霍去病收服河西。
不論是李廣,還是張騫,亦或者是公孫敖,他們所有人都是圍繞著霍去病來展開此次河西大戰,若是在這些人的名字中在加上一個衛青,讓他衛青去配合霍去病作戰......呵呵,那衛青還真不如不參加河西之戰,留在長安呢。
以上就是為什麼衛青沒有參加河西之戰的原因,說句老實話,劉徹已經夠給他面子了,也夠為他著想了,不然劉徹要是讓衛青去做那些阻擊匈奴援兵的任務,那衛青豈不是會更顏面掃地,留在長安,不參與大戰,已然是最好的結果了。
反抗?拒絕?
這是絕不可能的。
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假如劉徹真的安排衛青去阻擊匈奴援兵,他的內心雖然會很悲憤,但也絕不會拒絕,絕不會違背劉徹的聖旨。
想明白了一切,衛青的心情更加沉重傷感了起來,他慢慢轉過頭,看向了正在和公孫敖淡笑的霍去病,望著自己的外甥,衛青的心中竟無端的生出了一股恨。
是啊,恨,他又怎麼可能不恨,因為霍去病,衛青這個大將軍現在竟然都要淪落到留守長安,坐冷板凳,即便他再怎麼喜愛霍去病,可在權利和榮耀面前,他依舊對霍去病感到了仇恨和嫉妒。
但好在,衛青是一個理智的人,仇恨和嫉妒在他的心中只短短存在了片刻,便消散而去。
他怎麼可以恨去病,怎麼可以去嫉妒自己的親外甥呢?
唉,雖說自己還未老,但去病終究是比自己年輕了那麼多,有朝一日自己死後,他定然就是自己的接班人,這個時候多多培養他,多多讓他嶄露頭角,也沒什麼錯,只是......
這次如果成功收服河西的話,那下一次如果在和匈奴進行大戰,自己.......可能真的就要淪為霍去病的陪襯品了吧。
他這個外甥,實在是太過耀眼了。
衛青猜的很對,事實上,幾年之後的漠北之戰,衛青就已然徹底淪為了霍去病的陪襯品,在漠北之戰中,衛青被下達的軍令是進攻較弱的左賢王部,而霍去病則是對陣匈奴的精銳,伊稚歇單于。
大漢第一將,這個稱號早在河西之戰結束便從衛青的頭頂摘掉,安放在了霍去病的身上。
不管衛青願不願意承認,不管霍去病想不想要,事實早已如此。
在這一刻,衛青的心中湧現出了無盡的悲涼,他竟是生出了告老還鄉的想法!
但終究只是想法,他還沒有傻到只是因為一場大戰的緣故,就主動放棄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漢武帝下令大軍出征後,衛青並沒有跟隨劉徹和文武百官一同去為霍去病的大軍送行,而是一個人黯然的回到了家中,整個人的身上有一種說不出的頹廢之氣。
為霍去病送行?
饒了他吧。
這一日受到的打擊已經夠多了。
........
當看到衛青是最後一個,踉踉蹌蹌離開大殿的人時,龍椅之上的劉徹,突然露出了一絲怪異的笑容。
看來,朕已經衛青和去病之間生出了間隙啊。
沒錯,劉徹剛剛是故意激發了一下衛青和霍去病之間的矛盾。
他這麼做,當然是有他的原因。
如果劉徹想最大程度的保留衛青的面子,那他剛剛完全沒必要在安撫完了衛青後,立刻告訴公孫敖,大軍進入河西,一切都已霍去病的軍令為主。
這不是擺明了告訴所有人,霍去病才是此次大戰的最高統帥嗎?還是在剛剛安撫完衛青的情況下。
呵呵,劉徹下手挺狠啊,他的那番話可謂是深深的刺痛了衛青的心,也因劉徹前後兩句話連線在一起太容易讓人浮想聯翩,所以在劉徹的話語落下後,大殿中的所有人都不由自主的將自己的目光放在了衛青和霍去病的身上。
那在倆人身上不斷來回掃去的目光,似乎是在做著某種比較。
比較倆者間的分量。
而劉徹的話也幾乎是在變相的告訴大殿內的眾將。
衛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隻屬於冠軍侯的輝煌。
........
龍椅之上的劉徹深深的嘆了一口氣,面露不忍之色。
唉......衛青,你也不要怨朕,你也不要怨朕不給你面子,實在是朕沒辦法,去病跟你不同,他現在還很乾淨,不像你,已經徹底陷入了衛氏那個大泥潭中。
朕很欣賞去病也很喜歡他,所以朕要把他推到你們衛氏的對立面。
因為朕要的是一個對漢室忠心耿耿的名將,而不是一個位高權重的外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