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巨大的數量差距,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颶風”又得面對,那個該死的“BF109”了。
不過,空軍上層的老爺們,總算是開了恩。
他們吸取了法國戰役的教訓,改變了那個落後的“V”型編隊。
甚至在德國人的戰術基礎上,完善了一種比較鬆散的“指尖編隊”。
這種編隊是由四架飛機構成,遠遠望去就像右手手背朝上時的四個指尖。
巡航時,“食指”、“中指”盯一邊左側,“小指”和“無名指”盯另一邊右側。
這種陣型,擴大了飛行員偵察的視野。
在空戰中,率先發現敵人是取得勝利最重要的條件。
接下來,自然是戰術的配合了。
英國空軍的做法是,“中指”和“無名指”兩個前鋒擔任主攻,“食指”和“小指”位置上的僚機,負責火力掩護。
雖然“颶風”戰鬥機的效能,落後於BF109。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優勢,轉彎半徑小。在糾纏格鬥中,這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不可一世的BF109,終於吃到了大苦頭,它能做的就是採取“一擊脫離”戰術。
而且,德國人還有個最要命的缺點,戰鬥機的航程問題。
BF109的留空時間為80分鐘,但是往返的航程就要用掉30分鐘,戰鬥時間就被壓縮到20分鐘。
這還是平常飛行的資料,如果發生戰鬥,時間還要更短一些。
所以,德國飛行員根本無心戀戰,他們稍一糾纏就會離開戰場。
戰鬥終於打響了,承載著戈林元帥希望的德國飛行員,組成龐大的機群,浩浩蕩蕩的殺來了。
護航的戰鬥機隊遇到的第一個敵人,就是那些靈活的“噴火。”
當BF109從高空殺下去的時候,“颶風”戰鬥機出現了。
最先倒黴的是“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這種在“閃電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飛機,被打了個鼻青臉腫。
尤其是在俯衝投彈時,“斯圖卡”的速度會變得很慢,一旦被盯上,那就死定了。
雖然後座上還有一個機槍手,但是他的下場一般是被打個粉身碎骨。
接下來“颶風”要對付“HE111”重型轟炸機、BF110雙引擎驅逐機。
HE111的飛行速度很慢,機頭還是個玻璃框子,只要被子彈命中,飛行員是凶多吉少。
而且,它的機身強度也不足,在受到攻擊時,很容易在空中解體。
就算當時沒有墜毀,也會在漫長歸途中掉到冰冷的海水裡。
運氣夠好的人才能夠安全返航,不過飛機肯定是報廢了。
BF110本來是用來對付戰鬥機的,但倫敦的上空,它反而需要BF109來護航了。
雖然,英國皇家空軍在當日的戰鬥中取得勝利,但是不停的升空作戰,是很消耗體力的事情。
以至於有飛行員回憶說,“一天下來屁股都要爛在椅子上了。”
雖然戰況是那麼的骨感,但是戈林元帥並沒有放棄,他又組織了第二次的進攻。
8月15日,戈林利用他現有的航空隊發起了最大的一次攻勢。
在這一天,德國空軍起飛了2000多個架次,這也是不列顛之戰期間單日德國空軍起飛架次最多的一天。德軍指揮高層宣稱,99架英國皇家空軍的戰鬥機在空中被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