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光復,文化巔峰!”
“逝去的榮光再次綻放!”
“這才是屬於我們民族自己的音樂!”
媒體們用相當“含蓄”的文字表達著對《梁祝》一曲的讚譽,這一下子便讓中華大地無數黎明百姓將目光聚焦在這首堪稱“第一”的文藝作品之上。
這樣的文字顯得頗為大氣,既沒有暴發戶般的熱議追捧,卻仍然獲得了各大媒體以及人民群眾的高度關注,也同樣給了所有人一個非常明確的認識。
“民樂早就應該擁有如此成就了。”
“民樂沒有這麼優秀才是真正的奇怪,畢竟是我泱泱大中華的文化精粹啊!”
是的,即便普通民眾不會特意去關注它,但它就在那裡,當它再一次閃現榮光的時候,沒有人會過於興奮的去追捧,一切自在心中。
但這種在心中的榮耀感卻是血脈賦予人們的,比起那種一時興起的多元文化,要深沉無數倍!
《新華社》點名表揚《梁祝》一曲,“哀婉悽豔,動人心魄。”
八個字,字字鏗鏘,將梁祝故事的核心完完整整的體現了出來。
《中華新音樂》也同樣在版頭的位置給了《梁祝》一塊極大的版面。
“梁祝傳說是一則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與《孟姜女》、《牛郎織女》、《白蛇傳》並稱我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而其中又以梁祝傳說影響最大,無論是其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來說都居各類民間傳說之首,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口頭傳承藝術,經由諸位民樂大師精心編撰的樂曲更是將這種與封建禮教對抗的堅貞意志體現的玲離盡致,可以從樂曲中明確的體驗到,民樂家們渴望衝破束縛,完成進步的決心!”
“同樣,也要在此感謝我國青年音樂家沈武寰沈教授,是她一手促成了《梁祝》的現世,在我國文藝歷史之上添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前面的長篇大論雖然沒有任何和沈武寰有關的文字,可在最後的結尾處,卻特別強調了她在這裡起到的作用,讓一切不知道真實情況的人都大吃一驚!
“沈教授不是搞西洋音樂的嗎?怎麼也弄起民樂來了?”
“果然沈教授非同小可,什麼樣的音樂她都玩的轉。”
“這也算是跨界了吧?不是說這都是不務正業嗎?”
很快普通民眾們注意到了這個地方,但這次和上一次漫畫事件產生的反應卻截然不同。
“你懂個屁哦,沈教授那是學者,民樂、西洋音樂,那都只是音樂的分支,大音樂家自然能夠包羅永珍,這怎麼能叫跨界呢?更何況,沈教授這件事情做的可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百姓的大好事,那絕非是不務正業,我甚至希望沈教授乾脆統領民樂好了,這樣我們國家的音樂就更有出頭之日了!”
這話一聽就不是專業人士說的,民樂和西洋音樂就算同屬音樂,那也絕非是可以輕易跨界的,但普通老百姓們卻非常吃這套。
和跨界到漫畫中去相比,跨界到民樂之中卻要好包容的多,更別說這件事直接的影響就讓整個民樂行業風氣煥然一新,即便再會挑刺的人恐怕也找不到噴點。
難道還能說沈武寰這件事幹的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