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劉義隆的第二次嘗試
北魏國主拓跋燾,南宋皇帝劉義隆,二人都不甘於只作偏安之主。拓跋燾的理想,是飲馬長江;劉義隆,則念念不忘封狼居胥。二者註定會再次爆發一場大碰撞。
公元450年2月,北魏以狩獵為名在梁川(今河南商丘一代)集結部隊,劉義隆敏銳的嗅到了戰爭的味道,立即向國境線上的郡縣下詔:若敵兵少就登城拒守,若敵兵多就帶領百姓退到淮河以南。
可惜,當時沒有手機,更沒有微信工作群,傳到邊境的訊息變幻莫測,地方長官無所適從。寶貴的撤離時間一點點被浪費,2月20日,拓跋燾的10萬鐵騎呼嘯而來,聲勢浩大,連下南宋數城,兵鋒直指淮河北岸的一處軍事要地。
懸瓠城,今河南汝陽。
這可是10萬鐵騎,懸瓠北方的南頓、潁川兩郡長官,不知收沒收到劉義隆的詔書,反正關於撤退部分貫徹的很徹底,二人毫不遲疑,立馬棄城而走,將小小的懸瓠城暴露在北魏的刀鋒下。
大敵當前,城中守將作何打算?
很遺憾,沒有正式守將。懸瓠城雖不大,但卻是豫州的州政府所在地,既然是州政府所在地,直接的軍政長官應是豫州刺史。時任豫州刺史,是皇帝劉義隆的四兒子、南平王劉鑠。劉鑠在哪兒?跑到了淮河南岸的壽陽。
此時的懸瓠城內最高的軍政長官,叫陳憲。職務?參軍,還是副的,最多副團級的副參謀長。職權?奉命代理郡守。手下兵將?一千人不到。派個團附率800壯士守個倉庫還行(致敬!),讓他們守住一座城,天方夜談。
拓跋燾偵得城內情報,衝淮河南岸的壽陽冷笑了一聲,一聲令下將懸瓠城團團圍定。
1千步卒對10萬騎兵,擱誰也得尿褲子,除非有馬克沁重機槍。城內的陳憲,卻不慌不忙,命令軍民們放下手中的活兒,都去幹一件事兒。
將城內門板統統拆下,充軍。
眾軍民內心不解,都來問陳憲何意,陳憲笑笑:我自有用處。
城外,北魏10萬虎狼之師開始攻城。攻城工具,主要是一種大型樓車,弓箭手站在樓車上,居高臨下,向城中射箭。一時間,城內箭如飛蝗,軍民行動遭受封鎖。
沒等陳憲解釋,軍民們就明白陳憲讓他們把門板拆下來的真正用意了。他們身背門板在城內行走,即可擋箭雨,又可“門板借箭”,補充守城彈藥。
魏軍狂射一陣,發現得不償失,停止射箭。接著,又推來了另一種大型攻城工具。
衝車。衝車可自由滑動,一頭備有一個大鐵鉤,利用衝力將鐵鉤甩出後,鉤住城牆,然後衝車拖拽大鐵鉤,可把城牆鉤倒。
用了十牛三虎的力量,歷時多日,北魏軍終於將城牆鉤倒一大塊。剛要準備從缺口衝進去,可一看不對。
裡面,居然還有一堵牆!
原來陳憲一邊指揮守城,一邊指揮人在城牆內趕工期又築了一堵牆,另外,還建了一層木柵欄做保護。
本想速戰速決,一口吞下這座小城,防止南宋援軍趕到,沒成想城內這點守軍,還能幹大工程,有施工資質沒有?北魏軍暴怒,祭起了聚眾硬攀硬爬戰術。
人肉沙包戰開始了。魏軍先用裝滿土的蛤蟆車填塞懸瓠城四面的壕溝。蛤蟆車,是一種大型平板車,頂上蒙著牛皮以抵擋弓箭,整體外形看起來像只大蛤蟆,故有此稱。
城外壕溝被填平,數萬魏軍螞蝗一般援城牆攀爬而上,陳憲督率軍民,用弓箭、標槍、滾木雷石、熱油,拼死往下招呼……,。
城外的屍體已堆積如山。城牆上軍民,死者來不及抬下去,傷者慘叫連連,生者雙頰蠟黃、雙腿灌鉛,雙方都已經到了體能和心理的極限。
但,有一人例外,陳憲。史載其“銳氣愈奮”,所剩守軍在其感召下,個個以一擋百。堅持到懸瓠被圍四十二天之後,南宋各地援軍紛紛趕來。拓跋燾百戰名將,自然不會以己疲兵與對方的生力軍對決,撤圍北還,收下了其軍事生涯中的一場恥辱之戰。
懸瓠城之戰,是南北大戰的前奏,雙方都抱著試試的態度,來了個開胃小菜,類似於後世蘇日之間的張鼓峰和諾門坎戰鬥。戰後,劉義隆對此戰涉及的南宋文武官員,基本都是處罰,有一人例外,那就是陳憲。
創造了足以比肩希臘波斯溫泉關之戰(斯巴達300勇士)、唐睢陽保衛戰(張巡)的輝煌防守戰績的陳憲,從至多是副團級的副參軍,一躍成為龍驤將軍,第三品、正軍級。同時兼汝南、新蔡雙郡守,副省級,郡政府所在地仍設在他以命相守的懸瓠城。看樣,古代的提拔,沒有任職年限限制,也沒有破格提拔最多不能越兩級的規定,而是注重實績。
懸瓠城守衛戰,宋軍以1000兵力防守四十餘天,成功擊退攻城的數萬北魏軍,創造了世界守城戰史上的奇蹟。這件事兒大大提升了一個人的信心。
劉義隆。劉義隆由此信心大振,認為所謂的北魏鐵騎不如此,450年7月,他下了一道極其提振南方軍民士氣的命令。
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這是要逆襲北魏,開始第二次元嘉北伐。
檀道濟此時早已被冤殺14年,宋軍缺乏統軍大帥,宋文帝劉義隆對北伐大軍做了如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