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9年後,同樣有一帝王,為避免叛軍侮辱,也逼令妻子自殺,並親手殺掉了自己的兩個女兒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他,就是明崇禎帝。
如果不是處於極度的無奈和絕望,誰會忍心做出如此痛心之舉?
畢竟曾經是一代雄主,殘餘的自尊令苻堅帝王之度不改,羌人大軍已至,苻堅仍然按帝王禮儀端坐,召喚御廚上飯。一如若干年後的袁世凱長子袁克定,落魄後吃個老奴撿回的窩頭還用西餐的刀叉,胸前還得帶上一塊雪白的餐巾。
風度不能丟,架子不能倒。
羌族人可不管這一套, 姚萇部將吳忠馳馬趕到,將苻堅綁了,執送新平,也就是今天的陝西省彬縣水口鎮。
昔日的君臣,如今的俘虜與萬年秦王,開始了談判。姚萇向苻堅索要傳國玉璽,苻堅大罵:國璽已送晉朝,怎能送給這個忘恩負義的叛賊!
印章不給,禪讓總可以吧?姚萇想來個和平過渡。
苻堅又罵:禪代是聖賢之間的事。你是什麼東西,敢自比古代聖人!
苻堅待姚萇不薄,甚至在淝水之戰前,將自己祖父曾經封自己的將軍號“龍驤將軍”授予姚萇,君臣二人也曾和睦相處,可是淝水之戰後苻堅失於情緒管理,逼反了這個羌酋。本次苻堅如此痛罵姚萇,目的有兩個,一是發洩被忘恩負義後的情緒,二是速速求死。
難道一點求生的慾望都沒有?江山沒了,女兒被自己親手殺了,老婆、太子也都自殺了,你覺得這樣的男人,還會有丁點兒的求生慾望嗎?
誰挨這麼一番罵也受不了,更何況是已把自己當成關中新主的“萬年秦王”。385年10月,姚萇派人將苻堅縊死在新平佛寺,草草掩埋。
之後,白白捱了頓罵的姚萇想想還不解恨,又令人將苻堅的屍體從墓中拖出來,剝光衣服,鞭屍(鞭撻無數)。再用荊棘墊著埋進土裡(薦之以荊),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刻骨”仇恨吧。
一代雄主、北方的統一者大秦天王苻堅死時,年47歲,此時距離淝水之戰僅2年。如果苻堅聽從王猛的話,先安內再攘外,還會如此戲劇性的身死家滅嗎?然而,已經結束的事情,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後果。
人,年紀越大就越應明白,善良要有底線,大方要有原則,不分青紅皂白的對別人好,最終終會辜負自己的一片好心。
人,年紀越大還越應明白,其實一直和自己鬥爭的,不是敵人,而是那個高敏感、低自尊、完美主義傾向的自己。
在我們某些價值評判體系裡,成王敗寇,似乎是判斷你成功與否的唯一圭臬。在此唯一評判標準存在的情況下,無人顧及你歷經的過程是陽光還是黑暗。然而,身經萬千磨難和困難險阻的我們會逐漸明白一個道理,好的人品,會受到萬人景仰,雖然這種景仰的表達方式會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或直抒胸臆,或在某個不為人知的時刻訴及鄉野村夫,或隱忍不發而深藏於心中。然而,追求真善美是刻在地球上每個人類身上或心中的不變基因,因為,那確實非常美好。
於是,柏楊先生評價道:在中國數千年曆史上,有資格稱得上大帝的不過五人,他們是秦始皇、漢武帝、前秦王苻堅、唐太宗李世民和康熙。柏楊的評價不可謂不中肯,在成王敗寇邏輯橫行的世界裡,失敗者太難得到公允的評價和尊重,而苻堅,是個例外。
他的雄才偉略、雅量瑰姿特別是仁者風範,令世人所傾倒。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仁義寬厚,取消胡漢分治、消弭民族隔閡,在南征北戰過程中未有一次屠城暴行,由此,其死後被三個國家共同追封諡號。宣昭皇帝是其兒子苻丕追封的,文昭皇帝是後涼呂光追封的,壯烈天王?是兇手姚萇追封的,也許,姚萇此時的憤懣情緒也已發洩完而後追憶到大秦天王的仁者之風了吧。
另外,苻堅還被道教追封為神祈,逢瘟疫建祠避禍,稱為苻家神。祭祀苻家神為臺灣道教現有祭典之一,祭典日為每年農曆正月初二,以太牢(牛羊豬三牲)祭祀,這不知對預防新冠有沒有用。要知道的是,道教可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創始人是漢人。
仁者有敵,仁者又無敵。讀史學史,我們首先要搞清楚,要學習的是什麼,要揚棄的是什麼,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文化強國、文化強族。
巧合的是,北方霸主苻堅殉難的當月,南方的擎天一柱也同樣轟然倒塌,時年65歲。此人就是,淝水之戰東晉的總指揮謝安。
謝氏家族在謝安的領導下走向政治巔峰,然而,謝家對世事看的很清楚。謝安功高不賞,重用與猜忌並存,一有風吹草動就會陷入流言漩渦。故謝安一去世,謝玄就請求卸職,歸隱山林,謝氏自此再沒進入東晉的政治中樞。
然,樹欲靜而風不止,孫恩起義,司馬道子等人為了藉助北府兵的勢力,再次啟用謝安之子謝琰。謝琰義不容辭,直至以身殉國,不僅如此,因謝氏在三吳地區名聲太盛,孫恩殺掉計程車族中,謝氏最多。
《世說新語.言語》記載:謝安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謝玄答: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階庭耳。謝安聽後連連讚歎。
謝玄的這個回答,出自一個典故《荀子.宥坐》孔子曰: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意思是,要讓生於深林幽谷的芷蘭得隱於謝氏庭階之內而芬芳依舊。暗喻在當下環境下,謝氏子弟當隱忍而不外露,不競權勢,不求非分。
在東晉四大門閥中,相比王、庾、桓三家,謝家不靠外戚,不靠武力相逼,不靠詭詐權謀,文有謝尚、謝朓、謝靈運、謝萬等文學藝術大咖,武有能定國安邦的猛將謝石、謝玄、謝琰、謝晦,還有國之柱石、文武雙全的“東晉曾國藩”謝安。
更難能可貴的是,風韻高邁、神情散朗、雅人深致的謝道韞,不僅有“未若柳絮因風起”的才情,還能在孫恩起義中其夫(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及子均遇害的情況下,親率侍女揮刃殺敵,雖被俘仍堅貞不屈,連孫恩都深為折服不忍加害將其釋放。縱觀魏晉南北朝諸士族高門,琅玡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高平郗氏、太原郭氏與王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河東裴氏、泰山楊氏,哪個女流能及?
歐洲傳統是軍事貴族,中國是知識貴族。能建立良好家風的貴族後代能數十年、數百年屹立在社會頂層,而相比下,依靠詭詐權謀、強取豪奪發家計程車族大家則像薄冰一樣脆弱,即使皇家也是如此。
若干年後,羯酋侯景禍亂南朝,想與謝氏聯姻,梁武帝蕭衍連聲拒絕,在他眼裡,跟誰聯姻都行,跟謝氏聯姻,你侯景,武力再強也不夠格。
孔子曰: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陳獨秀也說:有獨立心而勇敢者曰貴族精神。可見,富與貴並無絕對的關聯。中國一直存在貴族及具有貴族精神的人,那就是君子。陳郡謝氏,既有深厚的文化教養、自由的靈魂、高貴的道德情操,又有鋤強扶弱的社會擔當和天下為公、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這是一個真正的貴族世家。我們不僅要揭露亂世的詭詐、無序與殺戮,更要宣揚這種仁者之風、君子之度、貴族之器,在那個無盡黑暗的時代,展露一些我們渴望看見的東西,這對我們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有用。
苻堅是仁者,也堪稱君子,如今,其與東晉第一完人謝安,一個死於反叛,一個自然故去,二人在沒有紛爭的西方極樂世界,也許能一笑泯恩仇吧。
苻堅死後,北中國再度分裂。後燕、西燕、南燕、北燕、大夏、西秦
後秦、南涼、後涼、西涼、北涼等割據政權紛紛出現,長年混戰,血雨不停,夢裡依稀北統夢,城頭變幻大王旗,直至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