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漸西斜,徐徐南風......
“嘣!”
隨著這一聲響,二嬸家的木柴,全被李一鳴劈成大小合適的柴火,看著眼前小山堆的柴火,李一鳴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拿起扁擔,把柴火挑進柴房,放外面容易受潮呢!
二嬸在柴房已生起了火,弄點雜糧面,做起了麵條,李一鳴今天的幫忙,直接把她幹幾天的活,一天給幹完了,她心疼這孩子,乾脆做個飯讓一鳴能吃上一口熱乎的。
“一鳴哩,放下手中的活,過來吃麵哩,嬸子給你做了碗麵條,幹了一上午的活,辛苦你哩!”二嬸一邊撈麵條,一邊喊李一鳴停下手裡的活。
李一鳴拍拍身上的木屑,去水缸舀了一瓢水,洗洗手洗洗臉走進柴房,接過二嬸的麵條。也不管燙不燙,埋頭吃了起來,一邊吃嘴裡還模糊地道:“嬸子......這麵條真好吃,您手藝......真的沒的說!”
只見二嬸做的雜糧面通體發黃,略帶一些白色,麵條上撒了三兩蔥花,倒也算清新可人。
雜糧面不是小麥磨的麵粉,乃是玉米,葛根,和山裡一些含有澱粉的根莖類植物混在一起的粉狀物,雖然經過加工能做成麵條饅頭,但野生植物的纖維甚多,看似吃飽了,但沒什麼營養,只能飽腹而已。
但對於幹了一天活的人,此時面前的雜糧面就是最可口的飯菜,要是李一鳴自己回去做飯,估計就是烤地瓜了,還有熬一鍋不能再稀的米湯了。
吃飽喝足的李一鳴,與二嬸簡單告別之後,帶上二嬸給的糧食回到了自己的家中,開啟柴房的門,看了一下火狐還在踹著麻袋,李一鳴便放心了。
這個秋天刮的風格外的涼,李一鳴打算燒水洗澡,畢竟忙活了一天,李一鳴汗水溼透了全身,渾身粘乎乎的,雖說山裡人不講究,但李一鳴自己覺得不舒服,還是洗洗吧。
“呲,呲”兩個火鐮在互相摩擦產生微弱的火花,李一鳴在費勁的摩擦著手上的火鐮。
此時屋外傳來一道聲音“李一鳴,李一鳴在不在家?”
這聲音李一鳴最熟悉不過,教書先生李志的聲音!
“先生,我在家哩!”
說完趕緊走出柴房,拍了拍身上的塵土,面見自己的先生,要修飾一下自己的邊幅。
“先生不知找我何事?學生正在柴房燒水哩!”
“村長讓我逐戶通知,三日後辰時,八歲到十二歲的李氏一族孩童,集合到李氏祠堂集合,進行祭祖儀式,我記得沒錯你已十歲了,在此範圍之內!”李志解釋道。
“回稟先生,學生正是十歲了,三日後的辰時定當準時到達李氏祠堂,祭拜李氏先祖!”
李志滿意的點點頭,對於李一鳴,雖然已不再教他讀書認字,但李一凡一直以來的尊師重道,有禮有節,是李志最滿意的地方。教書育人最高境界不在於學識高深,而是培養學生的品德品性!
李志道:“我還要通知別家別戶,就不在你這多停留了,莫忘了三天後的辰時,那是我李氏一族的大事!”
“學生謹遵先生教誨,斷不敢遲到!”
李志不再多言,轉身離開了李一鳴的家。
而李一鳴自言自語地道:“祭祖不是一般在清明時節麼?怎麼這個快入冬了才開始祭祖?不管了,族中大事,也不是我這小輩能議論的。”
轉身進柴房,丟兩個地瓜進灶火之中,邊燒水,邊準備今晚的晚飯。
三日過的很快,剛好前天商隊已來人收購山貨,李一鳴因為這一火狐,倒也是換取不少的生活物資,除了基本的油鹽醬醋,還換取了十斤白麵和十斤小米,今日本想給二嬸子送去些,但奈何今日是祭祖儀式,李一鳴不敢怠慢,只能換了身乾淨的衣服,前往祠堂!
李氏祠堂屹立在整個李家村的高點,一階階的石頭壘起的臺階,臺階上帶有些許青苔。今天還下起了毛毛小雨。
“滴答!滴答!”
雨珠隨著祠堂上的瓦片上滴落下來......
今天的李家村顯得格外的冷清,人本來就少,今天又是家族大祭,各家個戶攜帶自家孩子在祠堂集合。
李一鳴也不例外,穿著蓑衣,也趕到了李氏祠堂,只見祠堂外站滿了大人。
“這不是一鳴你小子嗎?有些日子沒見,又長高了,結實了!”
“是啊,當年那個甩著鼻涕的哇子,現在長成小夥子了!”
這裡都是李一鳴的長輩,紛紛跟李一鳴打起了招呼。李一鳴也有禮貌地回道:“各位叔叔伯伯好,多謝各位的救濟我才能存活到今天,一鳴給各位叔伯拜謝了!”
說完李一鳴就向各位叔伯鞠了個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