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立極聞絃歌而知雅意,上前一步拱手道:“王在晉身為薊遼督師,其性懦弱!(注:歷史上是袁崇煥薊遼督師,現在借王在晉頂替。
薊遼為京師之屏障,須擇一位重臣督撫軍民不可。如此方可令京師安心!”
“那依卿之見,誰可擔此重任?”朱由檢問道。
“孫承宗孫先生曾督師遼東,軍民無敢不服,臣舉薦其任職!”
“臣附議”
“老臣附議”
“臣附議”
朱由檢不置可否,嘆道:如何處置?畢竟是朝廷大員。”
“如此尸位素餐之輩,怎能竊據高位而不為?自當是罷職回家!”黃立極慷慨激昂道。
朱由檢揮手道:“諸卿退下吧,朕乏了。”
諸臣行禮告退。
……
孫承宗(1563—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府高陽縣人(今屬河北省保定市)。
他既是明末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忠貞的愛國者、民族英雄,同時又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家、學者和詩人。
他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
在明朝與後金作戰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
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里,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
孫承宗還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餘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功勳卓著,後遭到魏忠賢的排擠,辭官回鄉。
歷史上崇禎二年秋,後金兵統帥皇太極繞過關寧防線,進入長城,京師再度告急。
為眾所舉,孫承宗蒙詔原官起用,夕聞命,朝就道,起家陛見,平臺召對,議守京師,被崇禎皇帝任命護衛京師,節制各路援軍。
孫承宗不顧勞頓,連夜巡視北京內城外城,佈置防禦。次日,皇帝又改命孫承宗出守通州。
孫承宗與茅元儀率領二十八騎,不顧城外遍地敵軍,衝出東便門,入通州禦敵。
他收復了皇太極撤退後留下固守的永平、灤州、遷安、遵化四鎮,在關內肅清了後金武裝,史稱“遵永大捷”。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後自縊而死 。
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獲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幾天以後,孫承宗進京,來到了乾清宮,朱由檢得悉後,隨即召見了他。
對於這位大名鼎鼎的明末忠臣,朱由檢從內心裡敬佩不已,抵抗異族以身殉國,明知必死仍奮戰到底,這才是民族氣節,也是支撐起這個民族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