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大宣為了拉攏穩住塞外三大部落與三小部落,曾許諾每年給與鉅額賞賜。
這些年來年年如此,從未食言。
有的年份他們哭窮賣慘,父皇甚至還會多給他們些賞賜。
只是,年年這麼給,就算大宣家底再厚,也給不起啊。
更別論這事兒根本就沒個盡頭。
那些人,也變得越來越貪婪。
早在正月裡,父皇便同他商討過此事,父皇的意思,不願意再年年給他們賞賜了,父皇想要將此事做一個了斷。
可這是先帝在位時答應的事兒,父皇是絕對不可能公然反悔的,此事想要做個了斷,也不可能用強硬手段,需得采取懷柔策略,雙方有商有量、最終達成一致。
這是父皇的想法,也是父皇欲要達到的最終目的。
此事想要做成卻太過艱難。
沒有人會樂意將到嘴的肉吐出來,這樣天大的好處想要讓三大三小部落放棄,無異難於登天。
他們父子倆設想了無數種方案,一番推敲之後最終均以失敗告終。
他們自己尚且不能說服自己,更別論說服對方了。
可是父皇既然提了此事,那麼必定要有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決之道不可。
最終太子爺還是被謝雲姝日常閒聊不經意間提到的一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覺豁然開朗、有了思緒。
此事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但重要的是此事一旦開始便一定要成功,不可中途而廢,否則便再也不可能重新來過了。
想要持續性的將事情做下去,那麼必定得有向著大宣的人在對方部落裡盯著。
三大三小部落排外意識均很強,大宣派了人過去,他們不會輕易相信,一來二去平生事端反而不妥,最有效的法子,當然就是和親。
太子爺父子倆商量之後,已經選定了和親物件為第二大部落的扈特爾部落,公主嫁過去的時候順便帶去大筆的嫁妝和工具、工匠、種子、書籍等。有公主從中說和牽線,事情自然便能順利許多。
大宣這邊將盡心盡力配合、協助。
只要扈特爾部落因此而得到發展,獲得的受益比每年皇上給與的賞賜更多、更豐厚,其他部落自然樂意接受。
這件事要做成不是一朝一夕,三五年或可見成效,完全成功或許需要七八年以上,但總比現在要強。
每年他們六個部落捧著碗向大宣要飯,皇上每次都給的心在滴血啊!
太子召集心腹,為扈特爾部落量身定製致富之路,和親的人選卻不太好確定。
是不是真的公主不重要,畢竟冊封公主也就是父皇一道聖旨罷了。
可是這位和親公主必須深明大義、必須聰慧而堅韌、必須有遠見卓識、必須忠心而赤誠,不但要忠誠於大宣,也要真心實意為扈特爾部著想。
這樣的人選,的確不好找。
太子爺還在思考如何挑選合適的人,再命人好好教導訓練一番,皇上不知出於何種考慮,讓太子爺問問大公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