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徐氏餐飲的報道到此為止,接下來請觀看下一則新聞,咱們青巖省內一家公司.”
不知名布料上的畫面隨著主持人播報的聲音,從農村的秀麗景色切換到了城裡的高樓大廈中,高聲的議論代替了人們的低聲感嘆。
“你剛剛看到我了沒,動工儀式上,站在徐老闆身後的那個人就是我,嘿嘿!”
“哈哈,那你不如我,我可是騎著三輪車出村了,剛剛可是出現了整整兩秒鐘呢!”
“都沒有我厲害,我可是教領導們怎麼打包訂單了.”
“我也有出現”
“.”
聽著河子堡村民們熱烈討論的話語,徐安伸手拍了拍李四新的肩膀,笑道:“李書記,安排得真不錯啊!看到那些人一轉身就背上了一簍簍的土豆我就感覺不對勁
所以說,回村路上碰上的巡邏馬路的那兩隊人、雨篷裡帶著孩子一塊工作,媽媽負責打包,孩子在一旁看書寫字、溫室大棚裡那些忙碌的八九十歲的老人,都是李書記您安排的吶?”
不等李四新回覆,徐安便話鋒一轉,正色道:“謝了,這些天辛苦了”
面對徐安突如其來的道謝,李四新頓了好幾秒,才反手拍了一下徐安的肩膀,聲音中居然罕見地帶上了一絲不好意思地回道:“跟我說什麼謝不謝的,是我該謝謝你才對”
說到這裡又停頓了好久,李四新才把剩下的半截話說出:“今年算是我回村以來過得最為輕鬆的一年了,往年這個時候我不是在找老闆的老闆,就是在前往找老闆的路上.”
嘖嘖————
“李書記,我一直有個問題想要問你.”眼看著氣氛有點不對勁,徐安‘嘖嘖’兩聲後轉移話題道:“我第一次過來河子堡的時候,路上碰到的摘藤椒的大娘、山上遇到的採蘑菇的大爺等等,這些是不是也是你安排的?”
“被你發現了啊.”李四新聞言也沒有謊言被揭露的不安,反而是直接點頭承認了下來,道:“這些確實是我安排的,不過,這可不是專門針對徐老闆您啊!”
“哦李書記您這意思是?”
“其實吧,每個前來河子堡這邊參觀的老闆,我都帶他們走了這麼一趟.吃這一套的人還不少,不少人走了這麼一遭之後,多多少少會採購一些農產品回去但一般也只限於這麼一次了,後面就沒有下文了.”
“為什麼會沒有下文呢,像這邊的花生、番薯、土豆等等都是耐得住長途運輸,損耗率極低,價格方面還很優惠,味道品相也都不錯的產品,不可能是因為賣不出去所以沒有第二次合作吧?”徐安疑惑道。
徐氏餐飲跟河子堡合作也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賣出去的產品也有好幾十噸,消費者們對於河子堡這邊出品的農產品以及經濟作物的品質還有味道,那是相當的認可。
即便是偶爾出現的差評,那也是因為快遞暴力運輸導致的,光是從產品這方面來說,河子堡的出品幾乎算得上是零差評了。
“不是因為產品的問題”李四新伸手指了指村外那條黃土路道:“主要還是因為運輸成本,以及我們這邊的產出可替代性太高、太高、太高了!”
“除了山裡的那些野生蘑菇之外,剩下的土豆、花生、番薯.”李四新掰著手指一樣樣數道:
“這些農作物幾乎是紅山鎮家家戶戶都會種的,同一個鎮子同一片土地,品質跟味道能差得了哪裡去?
既然品質味道區別不大,那他們為什麼要捨棄交通運輸更為便利、更加靠近紅山鎮的那些村子,非得選擇咱們這大山溝溝裡面的河子堡呢?”
這一番話說得那是相當的在理,若不是河子堡這邊山中長著涮涮辣;若不是涮涮辣對成長環境等要求有些苛刻;若不是李四新是個講道理、謀發展的人;若不是河子堡的人都聽李四新的話;若不是店裡不少員工,包括徐氏滷味的靈魂人物張德振都是河子堡的人
如果沒有以上這些條件存在的話,徐安是怎麼都不可能跟河子堡達成長期的合作,並下定決心在這邊開設工廠。
從紅山鎮抵達河子堡這邊的道路,實在是,太爛了!
“話說,徐老闆,我也有一個問題想要問你.”李四新打住了這個話題沒有繼續往下說,問道:“像這一次那一百噸的採購訂單,是一次性的還是?”
“以合作商目前的情況來說應當是一次性的,即便會復購,那也得等上一兩個月的時間。”
“那還真的是可惜了,我還想著如果這個合作穩定的話,等到開春之後,就讓村民們將那些荒地都開墾出來,多栽種一些土豆.”
“這個主意不錯!”徐安出言誇讚了一句。
“徐老闆”李四新扭頭上下掃視了一番徐安,用調侃的語氣說道:“我怎麼感覺你這不是在誇我,更像是在陰陽怪氣我呢?”
“李書記你這可就冤枉我了,我可是真心的啊!”徐安說罷正色道:“明年開春,徐氏滷味的生產基地就動工建設,到時候不單單是土豆,像蘑菇啊、蓮藕啊、萵筍啊、白蘿蔔啊等等蔬菜,需求量都是相當之大的.
明年開春,我這邊建工廠,你那邊帶著村民們栽種各式蔬果.等到我這邊工廠建好了,你們那邊蔬果也長成了,這不是正正好的事情?”
“此話當真?”李四新聞言驚喜道。
“當真!”徐安重重點頭,道:“村裡家家戶戶都有地窖,像白蘿蔔這種冬天也能生長,還耐儲存的今年就可以多種一些.”
實際上,徐安還是藏了一些話的。
如果融資擔保公司那邊的進展順利的話,徐氏滷味的生產基地不一定要等待明年開春才開始建設,說不定能趕在秋天的尾巴就動工了.
隨著青巖省電視臺新聞播報的結束,村民們那關於誰入鏡了、誰沒有入鏡、一共入鏡了幾分鐘的議論也隨之結束,大夥三三兩兩地散開,陸陸續續離開地堂往家中走去。
徐安也在新聞播報結束後便離開了地堂,回到了村支所中,開啟電腦開始處理起這兩天堆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