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這個訊息,就讓人有些不寒而慄。
張雷公丟魂落魄的坐回了位置,眼神茫然了無生機,像是忽然傻了一般,怔怔不發一言。單是一個袁紹,他們十萬黑山軍聯合都被逼得不得不臣服,要是曹操親至,自己還能有活命的機會嗎?
長長地嘆了一口氣,張雷公道:“少年郎,你知道嗎?雖然我們這些人被朝廷、被你們稱作賊寇,但大多都是些無家可歸的老弱婦孺,為了活命,也是迫於無奈啊!若能活命,誰願意做賊啊!”
沒了以往的大嗓門兒,他第聲音裡透著無盡的落寞和悲涼。
聽聞此話,堂內幾名賊首紅著眼點頭附和。
“你若是能保證,我黑山兒郎和那些老弱婦孺能吃飽飯,降服便降服!我張雷公,說一不二!”
聽了張雷公第話,司馬孚也是有些感慨。
亂世害人不淺,年幼時,舉家在雒陽,之後董卓挾天子西遷長安,當時司馬防擔任治書御史,應該一起西遷,而司馬防因戰亂四起,因此要長子司馬朗帶著家人返回家鄉溫縣,但是有人告發司馬朗想要逃亡,軍隊便抓住他去見董卓。若非司馬朗與董卓已故之子同歲,加上那聲淚俱下的表演,他們全家人早就死在董卓手上了。
後來司馬朗帶著家人們回了溫縣老家,向鄉中父老長輩們建議,河內郡與京城相鄰,董卓與關東起兵群雄之間的戰火一定會波及於此,不如趁道路尚通之時,先到黎陽投靠統領兵馬的鄉里姻親趙威孫,然後觀察時勢。但是父老長輩們都戀舊,不願意跟隨司馬朗離鄉背井,只有趙諮和司馬朗帶著家屬一起前往。數月之後,討董聯軍建立,聚集在河內郡和滎陽一帶,眾諸侯麾下士卒時常四處劫掠,百姓死傷過半。
直到曹操後來曹操奪下河內,司馬朗才帶著家屬回到溫縣。但那一年發生饑荒,溫縣百姓易子而食,司馬朗收留撫卹宗族眾人,代替父親教導諸弟。但那時候,哪怕是溫縣司馬氏嫡系的他們也時常要捱餓,不得不採冬葵(一種野菜)煮湯。
司馬孚是吃過苦、體驗過苦日子的,連他們這樣底蘊深厚第大士族都會受凍餒之苦,何況那些百姓呢?
一念及此,司馬孚看向這些張雷公和這幾個賊首的目光變得柔和了許多。他本就不是如同他二哥那種狠得下心來的性子,先前不過是為了讓張雷公降服才故作兇狠罷了。
“善!”
“當真!”
聽聞此話,張雷公的目光中多了一分光亮,堂內賊首眼中頓時有了一線生機,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司馬孚。
“爾等黑山軍可是出身黃巾軍,那汝等可聞青州軍?其前身為青州黃巾。如今,卻得成一軍,保留舊名為青州軍!在我軍上將夏侯惇將軍麾下屢立戰功,其待遇與我軍其餘精銳如出一轍!至於家小,太傅劃出一塊地專供其生活,賦稅遠低於其他郡縣的百姓,無令其受凍餒之苦,可謂優待乎?
還有,聽聞爾等與從前的白波軍素有往來,關係密切。此乃昔日的白波帥胡才、李樂、韓暹三人共同書寫的書信,可惜白波軍人數實在太少,不足成軍,不過他們如今也都在徐晃將軍的夔牛軍麾下擔任偏將。”
言罷,司馬孚又取出了一封蓋了太傅府印信的帛書。
“此乃太傅親筆書信,承諾爾等黑山軍若願降服,則效仿青州黃巾舊事!另一封,則是”
聽司馬孚描繪了青州黃巾降服後的待遇並得到了曹操蓋上自己印信的承諾書,堂內賊首興奮不已。
“但前提得是大首領真心實意的歸順才行,否則,唯一一位死了的白波帥楊奉便是爾等的榜樣!”
霎時間,堂內諸人的目光落在了張雷公的身上,等待他給出答覆。
張雷公內心掙扎,許久之後,長長嘆了口氣,他看向司馬孚道:“罷了,我願降服!”
堂內諸人鬆了口氣,司馬孚和鄧展亦是互相對視一眼,眼神中帶有心照不宣的笑意。
“既然如此,何不把周圍其他諸寨的賊首請來,共同商量此事,若是大家都願意歸順,那更是錦上添花,亦是張大當家和在座諸位的一樁功勞!”
“弟兄們要是知道曹太傅親至,肯定會嚇得驚慌失措,更何況還有十幾萬的兵馬,咱們根本無力進行抗衡啊!”
堂內的幾名小頭領紛紛出言,勸著張雷公聽從司馬孚的建議。
張雷公明白過來,微微點了點頭,算是應下:“好吧,吾明日便差人去往周圍諸寨,請各寨首領來此相商。”
——————————————————————————————————————
PS:鄧展的名字不是我杜撰的,雖然大多數人都很陌生,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上的鄧展真的是有名的劍術大師,南陽人,擅長各種兵器,而且掌握了一項高階技能——空手接白刃。
此外鄧展曾注過《漢書》,可見他還是有一定的文化素質的,文化程度可以說是極高,否則根本無法參與這樣的工作。其出身也不低,南陽鄧氏也是一方豪族。西漢時便是類世在朝中任職,出過多名廷尉和一州刺史這樣的大官,而後族中出過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三國後期蜀漢重臣鄧芝也是南陽鄧氏出身。
建安中,鄧展官任奮威將軍,受封樂鄉侯。建安十八年,鄧展與劉勳、劉若、夏侯惇、王忠、鮮于輔等眾將上書勸曹操進爵魏公。
當時勸曹操進爵為公的奏表中的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