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東華門東緝事廠,簡稱‘東廠’,作為大明的特權監察、特務和秘密緝查機構;成立於明成祖永樂時期,由皇帝身邊親信宦官擔任東廠廠督;東廠是大明始創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構,監察百官,監視民情。
靖難之役中,朱棣武力奪取帝位,非法推翻建文帝朱允炆政權,在南京自行登基繼位大統,改元永樂,成祖永樂皇帝。
鑑於世人對永樂政權的合法性異議紛起,而大明正統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時出現,一些忠於建文帝的人紛紛聲討永樂新政權;朝廷中的很多大臣暗地裡對永樂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援,在處理朝政上消極怠工。
永樂皇帝為了鞏固新政權,於是,決定建立一個全新的機構,監察朝臣和天下百姓;在燕京起兵奪位的過程中,朝中一些宦官太監和和尚給了他很多支援;所以,在永樂皇帝心目中,總覺得宦官比較貼心可靠,並且宦官身處皇宮,支配起來也比較方便。
於是,永樂皇帝一反常態,推翻太祖皇帝宦官不得干預政事的禁令,開始重用宦官;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決定設立 “東緝事廠”的新官署,命所寵信宦官擔任東廠首領。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除此以外,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錦衣衛撥給,分為子醜寅卯十二顆,顆管事戴圓帽,著皂靴,穿褐衫,其餘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醜寅卯十二顆,一律戴尖帽,著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絛。
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這些人也是由錦衣衛中挑選的精幹分子組成。
東廠不僅在機構及人員配置上更加精幹合理,而且在偵緝行動上制訂了相當嚴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東廠都要集中佈置當月的偵緝工作,廠役在東廠內抽籤決定所負責的地盤。
東廠廠役的工作種類都有特殊的名稱,如監視朝中各部官員•會審大獄及錦衣衛拷訊罪犯者,名為“聽記”;在各處地方官府訪緝者名為“坐記”,還有某位官員有何舉措,或某城門捕得要犯,胥吏記錄上報東廠者名為“打事件”。
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一人掌理,委以緝訪刺探的大權。
起初,東廠只負責偵緝、抓人,並沒有審訊犯人的權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給錦衣衛北鎮撫司審理。
東廠監視**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依據監視得到的情報,對於那些地位較低的政治反對派,不經司法審判,東廠可以直接逮捕、審訊;
而對於擔任朝中級別高的官員或者有皇室貴族身份的反對派,東廠在得到皇帝的授權後,也能夠對其執行逮捕、審訊。
東廠入內即擺設大幅岳飛畫像,提醒東廠緹騎辦案毋枉毋縱。
東廠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從而開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東廠和錦衣衛是朝廷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司法機關以外設定,直接聽命於皇帝,執掌“詔獄”的特務機構。
錦衣衛,皇帝的侍衛機構,前身為太祖朱元璋時所設御用拱衛司,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屬於外臣;而東廠的首領是宦官,即內臣。
在與錦衣衛的關係上,東廠後來居上,天啟皇帝朱由校登基繼位之後,魏忠賢逐漸掌控東廠和錦衣衛;為了鞏固加強自身權利,魏忠賢將錦衣衛與東廠並列,合稱“廠衛” ,自任東廠提督,委任其義子田爾耕為錦衣衛都督。
魏忠賢安排親信宦官擔任錦衣衛首領,分派到各個州府,監察地方軍務和政務,使得皇帝的中央集權得以加強和穩固。
由於東廠魏忠賢與皇帝的關係密切,又身處皇宮大內,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錦衣衛向皇帝報告要具疏上奏,東廠可口頭直達;皇帝還賦予東廠魏忠賢以監督錦衣衛人員的權力。
在魏忠賢的領導下,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魏忠賢都要下跪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