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陽光總是那麼明媚,農曆二月份馬上就要過完了,陽春三月馬上就要來臨。
王少東在松柏山上面養的小雞仔已經有二十多天了,現在個頭要比剛來的時候長了好幾倍,硬毛也已經長了出來。
上山養雞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像養豬和養羊一樣,可以到山上放雞,如果能夠成功的話,那麼飼料的成本就可以節省下來一大塊,養雞的利潤就會增長一大塊。
而且放養的雞,因為吃了山上的草籽和蟲子,又在山上奔跑中鍛鍊了身體,所以味道上肯定要比在大棚雞舍裡面養出來的要好的多。
要想說以後真正實現像養羊那樣到山上放雞來養雞,最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首先是雞如何抵達放養目的地;其次是怎麼保證雞在放養目的地不會丟失。
針對第一個問題,在雞還小的時候,五百隻雞,現在總共不到四百斤,把雞裝到籠子裡面,然後再用拖拉機拉到需要放養的地方就行了。可是,等到雞都四五斤重了,這麼多雞都有一兩噸重的時候,別說一輛拖拉機了,三輛拖拉機也不容易運輸。
從王少東他們上山的時候,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到最後,鄭濤想了個主意。
鄭濤的主意是這樣的,利用兩米寬的塑膠紗窗,在雞舍和放養雞群目的地之間修一條比較窄的甬道,然後由一人在前面敲著盆子,把雞引到目的地。
雞群有個特點,就是喜歡一塊兒朝一個方向跑,又因為有甬道攔著,偶爾調皮的雞也不會跑到別的地方去,而雞群后面,還有王少東和鄭輝斷後,這樣就能保證萬無一失了。
第一天放雞,三個年輕人選擇的放養目的地距離他們的雞舍很近,只有三十米的距離,所以甬道的長度只要三十米就夠了。實際上王少東總共買了五千米長的紗網,能夠鋪出一條兩公里半的甬道,整個松柏山上基本上能夠做到全覆蓋了。
然後第二個問題的解決思路,也是藉助紗網來圍城一個較大的範圍,然後一個人在紗網外面巡邏,提防小動物,尤其是兔子等的來搗亂,弄壞了紗網,另外兩個人則在紗網裡面管理雞群。
不同地方需要圍的範圍不同,一般圍起一千平的面積讓五百隻雞來活動就綽綽有餘了。這麼大的範圍裡面的小蟲子,草籽,松籽什麼的,足夠小雞們吃的了。
松柏山上的松籽實在是太多了,彎腰隨便捧一捧土,就有好幾個松籽。
這樣,王少東總共買了五千五百米兩米寬的紗網。
這些紗網,下面用鐵絲串起來,然後每隔三米再用一根竹竿撐起來,到時候做甬道的時候,就一邊串鐵絲,一邊插竹竿就好了。而且,修好的甬道和放養雞場所,適當得再喂點飼料,最少也可以保證雞群在那邊吃一週的草籽和蟲子。所以一次修好了甬道之後,可以連續得利用一週的時間。
然後這邊的天然放養雞場還在利用的同時,又可以搭建另一個放養雞場和甬道了。
整個松柏山,多了不敢說,放養三萬只雞時能保證食物來源的。
而像王少東他們現在養的這五百隻雞,根本就不用到遠處去,就在王少東他們的雞舍周圍三十米的範圍內就能找到充足的食物。
甬道和養雞場的外圍紗網早在前一天就佈置好了,而且還檢查了好幾遍,確保紗網下端的鐵絲沒有太大的縫隙讓小雞鑽出去。
放雞這天,等到太陽出來了,王少東他們便開始行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