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嶺村很小,只有八十幾戶,三百來口人。
初一初二這兩天,大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拜年,就是玩了。
不同地方拜年的風俗是不一樣的,桃花嶺村周圍,初一初二這兩天,幾乎每一個人都要把村裡二十幾家供奉了家堂桌子的人家跑一遍。
每家供奉家堂桌子的,都會在大門口處擺上一根木頭杆子,俗稱叫做打狗棍的,別人看到之後,便知道這一家今年供奉祖宗了。
並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會擺家堂桌子,一般情況下,有父母的由父母來負責擺家堂桌子,父母亡故的,兄弟們多的由老大負責擺家堂桌子。
要是說兄弟們比較多,然後每家都擺家堂桌子的話,那就顯得不團結了。
桃花嶺村總共八十幾戶,吳家、何家是大姓,佔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剩下的蘇家、孫家、馬家、張家、劉家、周家、鄭家等等都是小戶。像王少東他們家,在桃花嶺村,姓王的只有這麼一戶。
不管大戶小戶的,一到了過年,大家都會串門子拜年。
今年第一個到王家來拜年的,讓王富民一家吃了一驚,竟然是村長吳友光。而吳友光的身後,則跟著村會計何發奎。
吳友光笑呵呵得走進來,王富民和王少東忙迎了出來。
“老王過年好啊!”吳友光大聲說道。
王富民哈哈笑著說道:“村長過年好,村長過年好,大家都好。”
吳友光一邊說著,大踏步得走進了王家擺著家堂桌子的正堂屋,跪下就磕了三頭,他身後跟著的何發奎,同樣也跟著他跪下磕頭。
“快快快,東子快陪著你村長大爺一塊。”
王少東不等母親趙士玲吩咐,早陪著吳友光跪下了。
說實話,這進門磕頭的風俗可有些不怎麼舒服,在桃花嶺村轉一圈下來,這膝蓋的考驗可就大了。
“弟妹呀,俺和發奎商量好了,今天中午就在你們家吃了,哈哈哈哈哈。”吳友光像是開玩笑一般地跟趙士玲說道。
“村長大哥,您要是能在我們家吃頓飯,那我們家可就臉上都有光了呢。”
“嬸子,到中午的時候您可別把好酒藏起來啊,您大侄子可就是好這個東西呢。”
大家都知道王家今年發了大財,所以就連村長今年也格外重視王家,第一個早早的,不到八點就來王家拜年了。
“看發奎說的,好像嬸子還怕你喝光了似得。”
何發奎按照輩分應該叫王富民一聲叔叔,這傢伙剛三十出頭,五年前從部隊轉業之後就一直在村裡當會計。
“村長大哥,快坐下,還沒吃早飯吧,我給你們下水餃。”
“咋?你們還沒吃早飯?”吳友光一臉驚訝的看著王富民。
“我們兩口子早吃了,就是東子還沒吃,村長大哥您吃了嗎?”
“我早吃了,發奎在我家吃的,我們爺倆早晨還一人整了一茶碗呢。”
村裡勞力都有晚上喝點白酒解乏的傳統,但是早晨喝酒的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