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出那樣的判斷,主要是因為高盛集團插手此事的時間節點。”吳明昊解釋道。
“在八十年代末,我授意讓東南亞四大財團大舉購入‘外交債券’是在1989年下半年9至11月底。”
“然後高盛集團是從1990年2月份開始,透過債券置換的方式首先跟花旗銀行做了第一次‘外交債券’交易。”
“而且這筆交易是在暗中進行的,並沒有透過‘外交債券’交易市場,只是後來訊息被洩露了而已。”
“也就是說,在東南亞四大財團大舉購入‘外交債券’之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高盛集團就行動了起來,開始偷偷摸摸吃進‘外交債券’,為兩年後推出DBLP債券做準備。”
“世界上哪有這麼巧合的事情?我猜想很有可能是東南亞四大財團大舉購入‘外交債券’的事情引起了美國財政部的注意與恐慌。”
“儘管他們不知道東南亞四大財團此舉的真正意義何在,不過他們肯定懷疑有人想利用‘外交債券’大做文章。”
“再加上‘外交債券’又是美國人最擔心的定時**,他們正愁‘外交債券’該如何收場,再加上有人又想利用‘外交債券’大做文章。”
“所以美國財政部便一不做二不休,跟高盛集團聯手導演了這出大戲,天宇,你說呢?”
“嗯嗯,您的分析很有道理,我也覺得美國財政部和高盛集團很有可能就是衝著咱們來的。”喬天宇點點頭,肯定了吳明昊的說法,“不過我現在還有一個非常不好的感覺。”
“非常不好的感覺?什麼感覺?”吳明昊和米雪兒聽聞立刻瞪大了眼睛,趕緊問道。
“吳先生,剛才您說美國財政部和高盛集團設計出如此之大的一個騙局,只是因為受東南亞四大財團的刺激,擔心有人利用‘外交債券’大做文章?”喬天宇疑惑地解釋道。
“這個代價是不是有點過大了呢?會不會有人在東南亞四大財團行動之時,就已經判斷出了您的計劃,所以他們祭出這一招,是為了回應您的計劃?”
“啊?……”吳明昊一聽更是傻了眼,不過略經思考,吳明昊就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一般。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吳明昊非常肯定地矢口否認道。
要知道,當年就是為了防止被人判斷出他們要利用“外交債券”牽制美國的真實意圖,吳文傑先生和吳明昊才提前五年就開始佈局。
而且當年這個計劃就只有吳文傑先生和吳明昊兩個人知道,即便作為代辦人的東南亞四大財團,也只是奉命行事,並不知道吳氏叔侄這麼做的真實意圖是什麼。
所以吳明昊不相信在四五年前就有人能夠判斷出他們叔侄的真實意圖!
“對啊,怎麼可能呢?喬,你是不是搞錯了?”
聽了一晚上,米雪兒也聽出來些眉目,覺得喬天宇這個想法絕對是天方夜譚。
“算了,也許真是我想多了,先不管這個了!”
說完喬天宇快速搖了搖頭,算是清空了一下記憶體,接著又把注意力放到了解決目前的困境上。
“不管怎麼說吧,現如今‘外交債券’的確是牽制美國的最好辦法,但是‘外交債券’全部被美國財政部凍結,要想重新將‘外交債券’搞到手,目前就只剩一個辦法。”喬天宇分析道。